【連網】我國自主研制的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國內首個陸纜穿海工程在浙江舟山成功敷設;世界超高海拔地區最大風電場正式投入運行;東航第四架C919大型客機交付入列......新年伊始,我國多個重大工程和項目捷報頻傳。這些消息令人振奮,開啟了干勁十足的2024。(1月5日新華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投資是拉動內需的關鍵抓手,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主力之一。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新年伊始“踩油門”,早謀劃、早實施、早開工,牽住了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牛鼻子”,有望更有力有效地發揮投資關鍵作用,釋放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需求潛力,拉動“基本盤”穩中求進,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重大項目是牽引經濟穩中求進“火車頭”。剛剛過去的2023年,各地各部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擴大有效投資作為穩經濟的關鍵舉措,積極發揮基建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1—11月份,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簡稱大項目)投資同比增長9.6%,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6.7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4.9個百分點。其中,計劃總投資10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4.6%,增速比億元及以上大項目高5.0個百分點。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圓滿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重大大項目投資支撐有力、貢獻顯著。
鑄強重大項目“引擎器”,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展現創新成果、創新實力,見證新思想新理念偉力;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商業運營,“從上海出發,愛達世界”開放步伐堅實有力;世界超高海拔地區最大風電場投產,滿足23萬人一年的用電需求,節約標煤約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萬噸;西南地區新增一條連接滇川黔三省的高速公路,沿線10個鄉鎮約187萬群眾出行更加便利……新年開工建設的這些大項目,既是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穩定器”,又是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風向標”,為推動經濟穩定回升、長期向好注入持久的動力。
重大項目“踩油門”,有力拉動經濟“基本盤”穩中求進。“開年就是開工,開工就要實干。”新年首個工作日,安徽、江蘇、廈門、深圳等多地重大項目迎來集中開工,掀起新年項目建設熱潮;超十省市已披露2024年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為項目投資提供資金保障,推動項目早落地、早見效。江蘇去年220個省重大項目當年9月底前全部開工,提前兩個多月完成年度投資目標,全年完成投資超過7000億元,完成率超120%,今年安排項目510個,實施項目年度計劃投資6408億元,同時創新建立民間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庫。從西部內陸到東部沿海,從南海之濱到北國邊陲,重大工程建設領域捷報頻傳,神州大地到處呈現生機勃勃、熱氣騰騰的景象。(高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