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32167億元,同比增長12.7%。這份“十四五”開局第一年的“中考”成績單,再次彰顯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
底子實,才能信心足。中國經濟的強大韌勁來源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黨中央統一部署、協調各方,堅持“全國一盤棋”,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加速推進復工復產,從而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正是由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及時、科學、高效的大動員、大集結、大作戰,才能匯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中國經濟才能經受住沖擊,保持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路徑明,才會有定力。中國經濟保持旺盛活力的訣竅在于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縱使身處全球經濟步入下行通道的大環境中,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態勢依然沒有改變。從關鍵指標看,我國經濟的底盤越來越穩固,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第三產業持續穩定恢復,“壓艙石”作用更加鞏固;高技術制造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05.0%、69.8%、48.1%。中國經濟憑借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聚的強大實力和全國人民各行各業的真抓實干,正逐季轉好,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健前行。
有挑戰,必然有機遇。中國經濟若要繼續保持行穩致遠,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面對波譎云詭的復雜國際形勢,我們必須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搶抓發展機遇,穩中求進、順勢而為、乘勢而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釋放內需潛力,大力助企紓困發展,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瞻前顧后統籌調節,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良好發展態勢,不斷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2021年下半年已經開始,答好下半場“考卷”,需要我們迎難而上、接續奮斗,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力前行!(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