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是大變樣,環境越來越美了,平時還有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大家沒事在這兒聽聽戲、下下棋,一點也不孤單,心情也變得舒暢了。”立冬過后,江蘇省灌云縣伊山鎮王圩村村民張大爺開心地說道。今年以來,伊山鎮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作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貼心人”,全鎮黨員干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念好謀策“問”字訣,找準群眾關注點
在黨史學習教育群眾大走訪中,村居環境是各村街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今年汛期前,伊山鎮就把提高排水設施雨季防汛排澇能力擺上議事日程,組織動員黨員群眾對主要河道、排水溝渠進行全面排查,全面開展清淤清障工作,以避免因河道溝渠堵塞引發水患。根據各村街居民提議,汛期一結束,伊山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精品示范村創建行動,高標準地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鎮集中清理“五堆”485處、栽植苗木420余棵,披甲墩、新華等重點村完成美麗鄉村建設投入近200萬元。
水環境是影響村居環境的重中之重。為進一步完善鎮村污水處理系統,提高鎮村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今年汛期結束后,伊山鎮污水管網工程三個標段緊鑼密鼓施工。全鎮7817米管網、111座污水檢查井、78座入戶井,僅用國慶節假期就完成一半工程量,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一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村莊水環境初步展現在全鎮居民面前。
念好活動“實”字訣,系緊干群連心線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伊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提出“天天見、周周新、月月親”,志愿服務因而常見常新,干群關系也越走越親。
今年以來,伊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愿者組織開展法治教育、移風易俗、疫情防控、文藝表演、全民閱讀等20余個活動。在群眾中間開展“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活動、“永遠跟黨走”文藝宣傳教育等,持續放大“好人工程”效應,廣泛開展“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婦”等正能量活動,群眾參與度高達95%,進一步濃厚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蔚然成風,營造了文明進步的時代風尚,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通過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服務和健身健康服務,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地開展系列文明實踐活動,伊山鎮全力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念好服務“新”字訣,破解群眾煩心事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伊山鎮通過媒體、調研、下沉、面對面等四種實事征集方式和搜集匯總、歸納分類、交辦轉辦、跟蹤督辦、群眾評議等五種實事辦理方式,從機制入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難題,實施“問政日·群眾說事”“易事快辦、馬上就辦”“首問負責”等制度,創新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新”字訣切實解決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煩心事。截至目前,已征集到實事線索525件,辦結率達95%。
辦實事過程中,伊山鎮還充分利用好黨員先鋒崗、志愿服務隊伍、網格管理員等“新”群體,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更加充分更高質量;拓寬居民增收渠道,顯著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快健全完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和養老“六大體系”,鞏固全民參保計劃,讓城鄉居民應保盡保。與此同時,做好社會救助、慈善公益等工作,讓困難弱勢群體更有保障。
學史力行,實干為民。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關鍵在于一個“實”字。目前,伊山鎮“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還在持續進行,全鎮廣大黨員干部著眼群眾的身邊事,以實際行動樹立良好的黨員干部形象,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進群眾的心坎里。(通訊員 劉蕊)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