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出生的張近會是土生土長的東海縣石梁河鎮(zhèn)人,生長在磨山腳下的他如今已經76歲。1965年,20歲的張近會開始擔任磨山護林員,看護馬尾松,獨守山林40余載。從2010年開始,東海縣實施“慰烈工程”,將石梁河鎮(zhèn)境內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257名烈士的墳墓,統(tǒng)一搬遷到磨山烈士陵園,張近會便成了磨山烈士陵園的第一批守墓人。從此,張近會也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了這里,獨自一人為磨山烈士看護陵園。那個時候磨山上馬尾松郁郁蔥蔥,漫山遍野的馬尾松散發(fā)出獨有的清香。每年的清明節(jié),各學校各單位前來祭掃烈士墓的時候,張近會都會提前把陵園打掃干凈,祭掃完以后他也會默默地做好清潔工作。2015年他唯一的兒子因車禍去世,他也沒有因此耽擱烈士陵園的工作,在匆忙安排了兒子的后事以后,他堅強而瘦弱的身軀便又出現在烈士陵園,做著他心里覺得該做的事情。他說:“我愿意一輩子陪著他們……”
?十幾年來,張近會始終對烈士懷有敬佩之情,在工作中一絲不茍。無論烈日還是風雪,每天清晨,張近會都會拿著鐵锨、掃帚出現在磨山烈士陵園里面,維護著陵園的干凈整潔,也維護著對烈士們的敬仰,努力將每一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
?56年時光,張近會從護林員到磨山烈士陵園第一批守墓人,獨自堅守著平凡卻又不同尋常的崗位,見證了磨山烈士陵園修建的全過程,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夙愿。張近會說,革命烈士為中國革命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自己作為一名黨員,要做磨山前的一棵松樹,有責任、有義務為烈士們看護陵園。(通訊員 傅本龍 李化煒)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宋添翼 審核: 劉昆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