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近年來,東海縣李埝鄉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作為根本目的,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警源訴源訪源“三源”治理、信息化網格化精細化“三化”支撐的基層治理模式,全域基本實現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的“三零”目標,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明顯完善提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了根基。
有面子 有里子
路成網、樹成行,山有色、水有聲。
11月22日,小雪。小雪時節,李埝鄉駐地西側的御園景區成了游客的打卡點。
“原來是路難走、農產品賣不出去,現在出門怕迷路:所有鄉村都一樣排場,不操心還真會拐到人家的村子里呢!”李埝鄉五聯村黨支部書記劉凱說。
鄉村治理是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治理體系建設、治理能力提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警源、訴源、訪源治理,信息化、網格化、精細化支撐,讓李埝走上了鄉村治理的高質量之路,激活了鄉村振興的諸多元素。
濟源的鄉村治理:知行合一。
湖光山色、歡樂谷、激情漂流,加上青磚灰瓦的徽派建筑,在李埝鄉李埝村,一年四季任何時候拍出的照片都是一幅畫。
“光是畫不行,鄉村振興不能光有面子,重要的是要有里子。”李埝村黨支部書記許麗麗說。
從集體耕種土地到“土八條”管黨員,從生態修復到產業崛起,李埝村已成為鄉村建設的樣本,躬身實踐者許麗麗也成了鄉村振興的“專家級”基層黨支部書記。
“自治、法治、德治,怎么在鄉村生根發芽?我們探索出一套方法。”許麗麗說,自治靠制度,法治靠宣傳,德治靠弘揚。
許麗麗舉例說:對亂到垃圾,村民們討論后形成一個方案,對亂倒垃圾者除了責令清除外,還要罰款30元,這是村規民約;對違法的事,李埝村主要靠宣傳預防,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等出了事讓逮起來了,說啥都晚了。
“去年冬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當時村里有十幾個返鄉大學生自發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協助村干部進行疫情防控。黨支部迅速形成決議,除了大喇叭表揚這些大學生外,還給每人獎勵了一床羽絨被。”許麗麗把這件事理解為“德治”:通過具體的身邊事,一點一點地打造全體村民的精神境界。
李埝的鄉村治理,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是全域居民的觀念更新和習慣養成。
能安居 能就業
李埝工業企業的發展壯大是一本厚重的“歷史傳奇”。
按常人的理解,李埝不過是江蘇的一個“小不點”,并且還是省重點貧困鄉鎮之一。事實上,新型建材、汽車配件制造等相關企業的衍生,加之農業企業崛起,李埝和其他鄉鎮相比,無論企業規模還是數量都毫不遜色。
充足的就業空間拓寬了李埝人的增收渠道,再造了當地的第三產業,為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高埝村53歲的王英每天中午都是自己一個人吃飯:“丈夫、兒子在工廠上班,兒媳婦在鄉里開店,他們都是早飯后走、晚飯前回,都忙著掙錢呢!”
高埝村黨總支書記楊李陽說,村里的600多個農戶的家庭結構和王英家大同小異。大白天在村里找不著一個閑人,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去了,到晚上煙火氣就上來了!
歷史上的城鄉二元界限如今在李埝蕩然無存,全域產城融合,既讓李埝人在經濟上挺直了腰板,又加速了城市文明向鄉村的垂直滲透,有話好好說、有理不高言、有事趕緊辦、有難互相幫的“鄉村善治”氛圍逐漸形成。
能安居、能就業的李埝讓很多外來人口流連忘返,不是意外,完全在情理之中。
窮吵鬧、富安然嘛!
激活快 底氣足
陳江華叫來了村會計,給出了本村3840口人2020年人均收入的準確數字:16710元。
石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江華說,村里曾經靠制磚業保障集體收入,后來因環保黏土磚退出市場后,集體收入減少了。
“現在全村的集體資產有100多萬元,能經營的有20萬元,每年的收益除了用于村里的公用事業開支和村民股份分紅,集體每年能余下5萬元。”陳江華說。
從2017年開始,李埝鄉開始核查并激活全域村級集體資產,使之能“錢生錢”,到2020年,全鄉盤活經營性資產180萬元。
“村集體收益是實施鄉村治理的底氣!”趙登科從2000年開始當村干部,低保對象確定、特困人員救濟、離婚女轉戶口、出嫁女地在娘家等問題他都遇見過。
鄉村治理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雞毛蒜皮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時、合理解決,就可能成為“訴源”“訪源”。
路沒修到門口沒關系,集體有錢馬上修;路燈不亮了沒關系,馬上維修、換新;缺少健身器材沒關系,購置、安裝!村集體“囊中不羞澀”了,鄉村治理效果凸顯。
底氣足,好辦事。
風氣正 精神爽
政風、鄉風、民風,都是鄉村治理的關鍵因素,純化、凈化政風、鄉風、民風,是鄉村治理的必由環節。
從2021年7月1日起,李埝鄉便民服務中心大廳里特別設置了一個辦公席:鄉長在一線。
李埝鄉副鄉長桑懷沛說,便民服務大廳設置的鄉主要領導辦公席,向轄區群眾和企業亮明為人民服務的態度,把過去“有事找領導”變成了“等群眾來辦事”。
李埝鄉規定全體班子成員,每個工作日都輪流在大廳值班,監督各部門工作,接受群眾咨詢。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鄉工業辦公室專門在便民中心設置了服務席,企業只需上門一次,政府全程服務。
鄉村治理中,地方黨委和村級黨支部發揮核心作用的同時,李埝鄉激活每一名基層黨員的內生動力,黨員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滑草場、漂流、采摘園等,村里興辦的每個產業鏈上都建有黨小組,黨員帶頭,吃苦在前、工作在前,無堅不摧!” 桑懷沛說。
李埝鄉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探索出了“村民評理說事”民調法,老教師、老軍人、新鄉賢主動上陣,老班長調解室、板凳議事會等眾多個性化為民服務新形式涌現,加上村里原有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賭禁毒會、孝善理事會等,使鄉村治理多渠道、常態化。
高速度 高質量
李埝鄉石寨村有個特別的“黨員積分榜”,村內的80名黨員都有這個“存折”。
“2018年年底,作為鄉村治理的一部分,我村‘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美’這樣的群眾性活動廣泛開展,黨員干部都認為應該將這些好人好事留下記錄。”陳江華說。
2019年春,村黨員王永銀在街上撿到一個錢包,通過村里還給了在村里裝修房子的外地失主。
“這是拾金不昧,村里就給我的黨員積分榜上添了5分。”王永銀說,清理垃圾、幫留守老人干農活等,都會掙到一兩個積分。
11月23日的數據:石寨村居民黨員積分榜上的積分總額41250分,最高積分160分。
積分不能光是個榮譽,還要有用。
陳江華說,村集體拿出了一部分錢把積分變現,黨員可以用積分在本村換取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一分積分五毛錢。“黨員積分榜”這個鄉村治理過程中體現群眾智慧的做法,很快在李埝鄉推廣。
類似“黨員積分榜”這樣冒熱氣、接地氣、有人氣的鄉村治理探索、方法、經驗,很快在李埝全面推開,這是速度;因為這些經驗來自群眾,不空洞、不浮漂、無隔斷,一經推廣,實效立即顯現。
李埝的鄉村治理,在全域建立了公序良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迭代提升。
治理有效,揚帆遠征。(通訊員 陳達 童圣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