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東海縣司法局李埝司法所積極探索新時代法治鄉村建設機制,從深化矛盾化解、加大普法宣傳、延伸法律服務、推進“三治融合”等四點發力,使基層自治活力充分釋放,法治思想深入人心,道德風尚不斷提升,為法治鄉村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盯牢矛盾糾紛化解“關鍵點”,提升群眾滿意度。李埝司法所按照“三級網絡、三大平臺、五支隊伍、五項機制”的“3355”大調解工作思路,夯實基層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基礎,健全完善基層社會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健全四級網絡,壓實大調解工作責任。完善鄉、行政村、基礎網格三級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網絡,形成了上下貫通、責任清晰、逐級排查、梯次化解的基層社會矛盾化解工作格所。搭建三級平臺,夯實大調解工作陣地。按照“方便群眾,集中辦公”的原則,搭建鄉層面群眾訴求接待服務中心、村層面民調工作站和組層面民調工作室三個服務平臺,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做好重大矛盾糾紛前期疏導和穩定工作,實現接待受理和調處化解“一站式”服務。建立五支隊伍,充實大調解工作力量。在鄉層面,組建專職調解員、特邀調解員隊伍,在村層面建立專業人民調解員隊伍、調解志愿者隊伍和調解信息員隊伍。同時注重培養以個人命名的品牌調解室,如“許傳功調解室”“邵士進調解室”等,建立擴大品牌調解員隊伍。完善五項機制,嚴格大調解工作流程。建立完善定期排查、處理報告、會商研判、多調對接、評查聽證五項機制;針對特定區域、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重點排查;特別在矛盾糾紛易發多發領域,依托縣鄉人民調解員協會組建了道路交通事故、婚姻家庭、訴調對接和醫患糾紛等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初步形成了“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專業方法手段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格所。
找準法治宣傳“切入點”,增強群眾獲得感。以農村群眾需要為出發點,開展精準普惠法治宣傳,努力破解“普法難點在農村”的難題。突出鄉村普法重點人員。成立律師普法講師團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普法志愿服務隊,聯合村法律顧問,進行《村民委員會選舉法》等專題法律法規宣傳,定期開展“以案說法”法律大講堂,聯合鄉黨委組織辦對全鄉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開展法治集中授課。已累計開展宣講活動5次,受眾人數達100余人次。突出鄉村普法重點內容。及時調整普法內容,整合村級代辦員、基層網格員的力量,將普法宣傳重點由傳統的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向“金融風險防范”“電信詐騙防范”等熱點問題傾斜,共舉行各類主題宣傳活動70余場,發放宣傳材料10000余份。突出鄉村法治文化建設。將普法歌謠、墻體漫畫、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等法治和道德元素融入法治文化建設中。目前,已建成法治宣傳欄100余個,法治宣傳一條街20多條。突出鄉村普法服務融合發展。搭建以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為主要功能,涵蓋鄉、村兩級的“法律顧問在您身邊”微信群,及時快捷推送法治案例、法治資訊,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逐步形成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抓好法律服務“著力點”,提高群眾首選率。積極推動鄉村公共法律服務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內容精準化,努力滿足鄉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不斷提高群眾首選率。健全鄉、村兩級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先后高標準打造鄉法律服務中心1個、村法律服務站11個,完成行政村司法行政工作室全覆蓋。充分發揮“一村一法律顧問”優勢。實現行政村法律顧問配備全覆蓋,推動法律顧問參與基層治理、信訪化解、村集體合同規范、清理等工作。今年以來,各村法律顧問共解答群眾咨詢1300余人次,舉辦法治講座10余場,出具法律意見34件。提高法律援助便民程度。拓寬法律援助申請渠道,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同時倡導律師每年至少無償代理一起法律援助案件。
把握“三治融合”的“落腳點”,提升群眾幸福感。探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路子,以平安法治建設為基礎,順應民情、凝聚民力、匯聚民智,努力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強化自治功能。著力打造“陽光村務”,推進村務公開規范化,實現村務公開欄建設全覆蓋。積極培育志愿服務隊、文體活動隊等村級“草根組織”,提高群眾參與度,為村級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撐。夯實法治基礎。開展李埝法治鄉村建設“五個一工程”創建活動,優先選取2個村進行法治建設示范村打造。通過法律下鄉、法治文藝演出等引導群眾自覺樹立知法、懂法、守法意識,同時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營造德治氛圍。積極培育典型,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發揮示范帶動效應,激發農村傳統文化活力,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引領鄉風文明,群眾幸福感有了明顯提升。
下一步,李埝司法所將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扎實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把鄉村法治建設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同步推進、協調發展,著力提升法治鄉村建設水平,為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通訊員 陳 達 童圣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