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建黨百年華誕之際,近日,灌南縣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上馬臺——“蘇北小延安” 舊址修復建成揭牌。該基地復原灌南人民革命斗爭歷程,講述革命人物故事,為人民群眾奉上寶貴的精神食糧。
連日來,灌南縣張店鎮(zhèn)上馬臺村——“蘇北小延安”紅色教育基地修復工作緊鑼密鼓,快速推進。上馬臺村位于江蘇省灌南縣城北約20公里,新沂河南側(cè),東臨黃海之濱,地貌溝壑交錯,道路崎嶇蜿蜒,水道便捷。當年這里是蘇北革命的搖籃,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灌沭地區(qū)最重要的活動中心,胡服、劉震、洪學智、劉瑞龍、金明、楊純等黨政軍中高級領(lǐng)導干部曾在這里留下革命足跡。這里也曾涌現(xiàn)出孫篤生、孫存樓、孫秉惠、孫海光、李保青等眾多的革命先驅(qū)者,為中國革命做出卓越貢獻,英明永存;以及五里槐戰(zhàn)斗、火燒義澤橋、解放新安鎮(zhèn)、浴血鄭潭口、李保青繡黨旗、陳月波虎穴探敵情等許多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
為了便于革命前輩的后人尋蹤覓跡,緬懷先人豐功偉績,學習革命前輩忘我的革命精神,讓更多的參觀者接受革命前輩無私奉獻浴血青春的精神熏陶,賡續(xù)紅色基因,2021年5月,上馬臺革命陳列館啟動修建,在保護現(xiàn)有紅色革命遺址、舊址不受破壞的基礎(chǔ)上,讓革命舊址實現(xiàn)“原地復活”,還原“紅色記憶”,充分整合境內(nèi)紅色資源,講好上馬臺紅色故事,傳播紅色聲音。
昔日“地下”交通站的舊址在歲月流逝中一度沉寂,如今原貌再現(xiàn),敘說著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李保青的故居里那面特別的黨旗,仿佛在講述那段刻骨銘心的秀黨旗故事,孫秉惠、李保青夫婦接受組織交給的秀黨旗任務(wù)后,用家里僅剩的口糧換回一塊紅洋標布。李保青和女兒孫桂仙悄悄地躲在房屋里,在縣委書記馮加駒等同志的指導下,一針一線地縫制帶有鐮刀、斧頭和五顆五角星標志的黨旗,那尊銅像再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
紅色教育基地分為革命文化展館、地下聯(lián)絡(luò)站、名人故居、黨性教育學校等板塊,涵蓋黨建宣傳、教育基地、文化旅游、緬懷先烈、革命器具展示等功能。一間間泥巴筑起的房屋,瞬間勾起參觀者久遠的記憶。把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帶回那個年代,接受心靈洗禮。
上馬臺革命陳列館是灌南縣紅色教育“家族”的新成員,與灌南人民革命紀念館、灌南縣“紅色寶藏”展覽館共同呈現(xiàn)灌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承擔賡續(xù)紅色基因的歷史使命。
現(xiàn)場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luò)繹不絕,來自海州區(qū)的朱女士參觀后由衷地感慨:“灌南真是好地方,人才濟濟,敢于奮斗,勇于獻身,這些革命前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真的了不起!”(通訊員 楊海潮 潘法如)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張藝雯 審核: 王夫成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