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婷婷 王雅萱 袁振寶 陳榮)海州,秦漢時期稱朐縣,建城于梁武帝天監十一年(公元512年),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自秦漢以來,海州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乃至周邊更廣闊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走進海州古城,兩旁青磚灰瓦的建筑,處處透著歷史的厚重感,恍如穿越時光。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是連云港的前身,中西部鐵路交通大動脈“隴海線”中的“海”即來源于此。城內遍布獨具特色的街道,孔巷就是其中之一。
因孔廟得名見證海州儒學誕生
孔巷北起秦東門大街,南至中大街,位于海州孔廟東首,并因此得名,長252米,寬7米。
古海州經濟繁榮,商貿云集,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素以“淮口巨鎮”“東海名郡”著稱。海州城內形成以中大街為中心的格局,二營巷、塘巷、關廟巷、孔巷、隍廟巷、儒學巷、王巷、蔣巷……這是老海州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中大街一街八巷,是文脈、財脈、人脈的集聚之地。
這里的文脈,就是以海州孔廟為中心。海州孔廟,又稱文廟、圣人廟,海州百姓稱之為儒學(現在孔廟的西面還有一條儒學巷),是祭祀孔子及其幾個比較著名學生的場所。海州孔廟始建于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9年)為海州學宮,是我國最早的學宮之一。
據中國西游記文化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明清小說研究會理事、市鏡花緣研究會會長、市西游記研究會副會長徐習軍介紹,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是文廟的鼎盛時代:廟址南至城基,北至現在的新建路,東至隍廟巷,西至儒學巷。當時的文廟,以正門為中軸線,門前東西向中大街將中軸線上的建筑群分為南北兩部分,東有城隍廟,西有大慈禪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釋道三家祭祀場所建筑群中氣勢最為雄偉、面積最大的一組建筑。
孔巷的南端是有著百年歷史的海州高級中學,現在已經成為連云港市藝術學校了,因為與學校只有一條馬路之隔,所以孔巷里賣各種小吃的店鋪特別多。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米,但孔巷的熱鬧和繁華,還是給很多老海州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我小的時候,除了中大街,孔巷就是海州城最熱鬧的一條巷子了?!?1歲的李建是土生土長的海州人,從他太爺爺開始,李家就住在孔巷35號,“巷子的最北端就是電影院,電影院的門前有一排小商店。只要電影院放電影了,小商店里就擠滿了買東西的人。巷子里還有很多路邊攤,熱鬧非凡。”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的“編輯部”
提到海州歷史,就繞不開一本書———《嘉慶海州直隸州志》。這本書是海州知州唐仲冕于嘉慶九年(1804年)五月至嘉慶十年十一月主修成書,為迄今發現的古海州志中,體裁齊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記事翔實、品位最高的一部州志。
海州儒學不單祭拜孔子,同時也是編纂《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的“編輯部”。
嘉慶九年(1804年),海州知州唐仲冕開始主持編纂《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地點就在當時的文廟,也就是海州儒學。
據徐習軍介紹,《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的編纂機構是龐大的,計總修2人、分修13人、采輯9人、編輯10人、繪圖校閱1人,共35人。且并沒有從外地聘用,多由海州地區的州、縣地方官,海州籍的歸鄉官員,候選官員以及當地的廩繕生員、廩貢生組成。
新中國建立后,海州儒學拆除了過街牌坊,溝通了東大街和西大街。大躍進期間,儒學被改建為中大街小學(現為海州區中心幼兒園)。據附近老人回憶,當時儒學保存基本完好,每天上下學都要從狀元橋經過。1967年,拆除了欞星門、狀元橋并填平了泮池,只剩下文戟門向人們講述著儒學逝去的輝煌。
古城復興中老街巷煥發生機
如今,這條因靠近孔廟而得名的老街巷,經過一系列的復興改建,已經成為一條集人文、民俗、飲食、宗教為一體的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并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
“孔巷原來只有1米多寬,很窄,后來復建,擴寬了道路。后來,經過數次改建,還重建了城隍廟和仿古一條街,巷子里的環境也是越來越好?!痹V萁值佬陆ㄉ鐓^黨委委員姚壯達介紹??紫镅亟纸ㄖ槊髑逄厣?,在我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筑中比較稀有、罕見。
“大概在1996年,孔巷就開始仿古改造了,我家是改造的第一家,原來是低矮的瓦房,是在原址上重建了2層仿古樓房,如今樓下依舊開店,樓上住人。”李建告訴筆者。
2015年,海州古城復興計劃全面啟動,孔巷也煥發出新的生機。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面,路邊高大的樹木枝葉繁茂,巷子兩側店鋪林立。
海州街道辦事處就在孔巷。據街道政法委員寇艷霞介紹,孔巷文化商業街與二營巷特色街區、雙龍井游園是海州古城復興計劃首批節點改造工程??紫镂幕虡I街區以恢復古跡,再現古城風貌為主,以海州古城明清歷史街區景觀為線,整合中大街周邊珠寶店、大成藥店等百年老字號以及謝家小樓、蔣宅、福音堂等現存人文遺址等資源,逐步形成以人文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為內容的綜合街區。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時光的倒流,觸摸到古海州人生活的氣息,細細品味歷史的余響。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