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江蘇海洋大學校長寧曉明在《經濟》雜志—經濟網發表署名文章:《做強海洋科教人才支撐 實現江蘇藍色經濟“突圍崛起”》。寧曉明在文章中表示,推動江蘇海洋科教提質增效,做強海洋經濟發展的科教和人才支撐,是江蘇省在新發展階段向海洋要空間、實現“藍色突圍”的戰略之舉。江蘇海洋大學將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打造“南北協同、服務江蘇、輻射沿海”的海洋高等教育新格局,助力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江蘇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快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江蘇是海洋大省,發展現代海洋經濟不僅符合建設海洋強國的精神,更是江蘇實現沿海更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迫切呼喚江蘇海洋科教的崛起。
然而現實卻是,江蘇在海洋高等教育、海洋科技創新等方面仍處于滯后狀態,海洋技術科學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復合型海洋技術人才總量不足,是制約江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江蘇涉海高校面廣分散,整體“海味”不足。從專業分布來看,目前海洋人才培養以本科層次為主,碩士點和博士點較少,培養層次不高,體系不完善,各高校部分涉海專業設置基礎學科及傳統專業偏多,重復相似的多,且主要面向傳統海洋產業服務,面向海洋新興產業的專業較少,海洋經濟、海洋法律、海洋規劃等人文社科專業領域近乎是空白。
海洋科學考察是研究海洋的基礎,這方面江蘇與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存在著嚴重不足。當前,江蘇涉海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科考條件限制,僅限于近海科學考察,無法向深海遠海進軍,制約了江蘇省涉海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對于海洋人才培養支撐存在明顯的不足。
江蘇海洋科教崛起需要系統性謀劃,要突出“人才興海”戰略,優化海洋人才結構;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支撐,突出集聚引領能力;優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環境,構建科技轉化新機制。
江蘇“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培育國家級海洋研究機構,支持建設海洋產業創新研究院和海洋技術產權交易平臺,以江蘇海洋大學等高校為依托,成立涉海產學研合作聯盟。推進設立海洋產業子基金。”
作為江蘇唯一的綜合性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在謀劃“十四五”規劃時,確立了以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為主線,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的總體思路。在基礎設施方面,持續加大海洋動力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地質環境方面研究和觀測所需要的軟硬件平臺和設備等的支持力度。目前正在籌劃購買科考船、建設海上科考基地等,構建高校科研院所間共享機制,持續優化涉海高校教學科研條件。在學科科研方面,學校支持滾動建設海洋科學優勢學科、增設藥學優勢學科。
江蘇海洋大學將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學校打造成為契合我國東部海洋經濟圈、“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需求的海洋人才培養基地、海洋科技研發平臺、海洋高技術孵化園區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形成“南北協同、服務江蘇、輻射沿海”的海洋高等教育新格局,助力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記者 梁紅燕 通訊員 陳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