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誦詩
這天去嶗山,天氣晴好,心里也陽光。記得那年暑期去嶗山游玩,剛到嶗山,暴雨如注,預報有山洪暴發,為了安全,有關方面勸說游客回程,暴雨澆熄了游興,只得悵悵而歸。這次游嶗山,可以一補那年的缺憾,了卻多年的夙愿。
嶗山,地處青島東部,古稱牢山、勞山、鰲山等,是山東半島主要山脈,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1132.7米高,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古語:“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一踏進嶗山地境,只見山脈向遠處延伸,山峰連綿不絕,滿眼都是青綠,立即想要撲向大山的懷抱。可在山腳一轉身,這一念頭被嶗山附近的大海打消了。只見一望無際的大海,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好一處神奇的大海,我被緊緊地牽住了。
那就先看海吧。海岸邊,是一棵棵遒勁的蒼松,卻不是蒼老,正值青春年華,密密的松針是那么繁盛,又是那么青翠,用“青翠欲滴”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倚著松樹觀海,好像有看不見的清氣汩汩地在周圍流淌,蕩滌著五臟六腑,怎一個舒服了得,這是松樹的氣息嗎?
沒有風絲,面前的大海沒有涌浪,并不像俗話說的那樣:“大海無風三尺浪。”海面波平如鏡,靜靜的,一點聲息也沒有,閃閃的陽光在海水上跳躍,細小的波浪燦燦地耀眼,宛若魚鱗,排列得整齊劃一。
海水又是那么清,清得澄碧,沒有星點渣滓,下面幽深,如果有魚蝦暢游,也能看得見,可惜沒有遇見。我的家鄉東面也是黃海,海水可沒有這里清澈。我推斷,這里是礁石海底,一點泥沙也沒有,也沒有養殖區,而家鄉的黃海,海底是泥沙灘,又養殖一些海帶紫菜,潮漲潮落,焉能不渾濁?我真想下去洗個澡,可初夏的天氣,還有點涼,不是海浴時候,有點遺憾。
遠處礁石上,幾個海釣者,手持釣竿,面朝大海,全神貫注地等待海魚上鉤。蒲松齡《西江月嶗山太清宮》詞曰:“激浪陣陣打灘頭,驚醉煙波釣叟。”這里沒有大風大浪,也沒有煙波浩渺,平靜的海釣環境,碧海藍天,釣叟怡然自樂,他們釣起一條條海魚時,豈不陶醉?
去太清宮的石橋上,忽然想起李商隱的兩句詩:“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唐朝的李商隱在嶗山游覽太清宮,東望大海,詩興大發,感慨秦代的徐福東渡扶桑,空手而歸,并沒有淘來長生不老的仙藥,一切都是過眼煙云。據考證,徐福是贛榆人,我們這位老鄉,倘若地下有知,讀讀這兩句詩,不知有何感慨?
一睹嶗山大海風情,游覽太清宮興趣不大,不過是大餐過后,吃點水果點心,走過場而已。老子的高大塑像就矗立在太清宮之上山坡,正在看著我們布道。他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正是我們崇仰的,不也是浩瀚大海的寫照嗎?今天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