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方敬先生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受過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與至高表彰。他被譽為“新鄉賢”楷模,事跡傳遍華夏,皆因作為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一生赤誠報國、燭燃杏壇。特別是從大學教師崗位上退休以后,他毅然從上海返回蘇北,在故鄉設立“景清獎學金”,傾盡200多萬元積蓄資助260多名寒門學子圓了大學校園夢,被民間譽為“當代武訓”,感動全國的“中國好人”。
方敬先生,一位不忘桑梓的教授,春風化雨潤故土;一位鞠躬盡瘁的老人,蠟炬成灰照后生。要書寫出這樣一位舉國尊重的“新鄉賢”,在報告文學界屢獲重獎的江蘇作家王成章該怎樣落筆、如何表達,無法不引起讀者的興趣與關注:是用他《抗日山———一個民族的魂魄》那樣驚天地泣鬼神的筆墨來敘事,還是用《國家責任》那樣風起云涌的文字來表達?通讀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方敬先生》,我們驚訝地發現,王成章沒有重復他人,更沒有重復自己,而是走了一條返璞歸真的路線,真實樸素、情深意長地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唯真唯樸的當代儒者與新鄉賢。
翻開長達62萬字的皇皇巨著《先生方敬》,撲面而來的是不事雕琢的文墨,說的是作家采訪途中,時任贛榆區委宣傳部部長許思文“一路上”怎樣介紹方敬先生。乍看似無匠心,細思卻感到飽含了作家對全書文筆基調的深入考量:一是許思文的思考和想法對全書有一種提綱挈領的效應;二是“他者”的客觀與口語化的介紹,不正表征著全書的真實與樸素的風格嗎?而循著全書章節的展開,我們又看到了作家的第三層、也是最有深意的心理動因,那就是,只有真實樸素地寫,才能夠傳達和表現方敬先生做人、做事的本色。如許思文介紹的如下內容:“有一次,中央電視臺記者湯濤看到方老書房里有一本《共產黨宣言》,就問方老為什么看這本書?方老說我是個老黨員啊。他順口就問:方老你怎么理解黨性?方老師講,講黨性首先要講良心,沒有良心哪有黨性???”這樣的文字,一方面表明方敬先生以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廣博的社會歷史知識,對許多看似艱深的問題已經了然穎悟到“刪繁就簡三秋樹”的境界;另一方面也表明面對方敬這樣的當代儒者,一切賣弄技巧式的寫法都是多余甚至無謂的。只有以虔敬的心態真實樸素地去書寫,才是真正適配方敬先生的寫作方法。
在對方敬先生真實樸素地書寫的同時,作家還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筆墨中的深長情意。方敬是年高德劭的鄉賢,更是長期在中國一線城市上海工作與生活的教授。他回到故鄉的偏遠小漁村后,必然有一個生活適應過程。正是在這個適應過程中,他顯現出一位當代儒者的古道熱腸和知識分子的擔當。他的書法女弟子盛立新講的《吃“四冷飯”》的故事,頗能說明問題,說的是盛立新看望方敬先生時,見他正往一只碗里倒水;細看之下,是剩下的半碗面條。盛立新覺得對先生身體健康不利,便力勸老師不要吃“冷飯”。可方敬卻耐心地向她講起了“冷茶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受”的古訓,說明簡樸的生活于磨礪心志如何有益,以使自身能夠“吃得冷茶冷飯,聽得冷言冷語”。這樣的文字,在通常情況下很容易被處理成方敬先生個性化的誨人方式;但實際上,作家王成章是將它作為展現一位當代儒者“自古賢者心,所憂在民泰”的內心世界的筆墨來書寫的。因為接著,作家便以飽含深情的筆墨,繼續從盛立新的視角,寫了她介紹的“丟不了的三輪車”與“喝酒必喝‘沱牌’”的故事。兩段起伏波折的故事,映帶左右,便將方敬先生的溫婉胸臆和崇高品德抒寫得曲水流殤,令人難忘。
當然,作家行文飽蘸深情的文字通篇可見;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如第二十四章《鴻雁啊,請帶去我的思念吧》。在這一章中,王成章顯示了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現象的熟諳,在對書信這一體式作了“如歌的行板”一般的文字鋪墊后,濃墨重彩地書寫了方敬先生與胡景清、袁鷹、胡文巧等師友與學生的書信往來,并深入分析了書信中方敬先生內心的純凈、明德與無私。特別是當我們看到作家筆端似不經意間幾次出現的方敬先生為助學賑災濟困以至“方郎財盡”,便會明白此章首尾作家何以會對書信的文化人類學價值意義那么珍視,因為其間滲滿了方敬先生明心見性的胸臆和澄懷觀道的境界,足以令世人景仰,并彪炳春秋。
在作家筆墨飽蘸深情的同時,我們同時還讀到了《先生方敬》一書中的詩意。這一方面是因為方敬的一生,就是一部“教育詩”;另一方面,還因為作家深刻體察和理解了教育的本質、儒者的精神和“中國好人”的境界,從而讓皇皇三十一章文字,行文充滿了詩意。單看每章標題,便不難體會到作家的藝術匠心,如第一章“一支蠟燭在自己的光焰里睡著了”,第三章“少年的心,天上的云”,第九章“穿越歷史的頓挫”等;再看全書的行文如行云流水,文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都無不鮮明地呈示出作家的詩人式思維與筆法,不僅深切地表現出王成章對方敬先生內心的欽敬,也讓讀者在審美感受上體悟到了作品本身的詩意。
報告文學在當代文壇贏得持續的關注,不是沒有原因的。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優異或特殊性是引人注目的緣由;而通過非虛構性抵達藝術審美效應,才是報告文學久盛不衰的近因。指出這一點并非重要發現,只是出于對報告文學取得驕人成績的尊重。因此,報告文學絕不是寫出事實便功德圓滿了。否則新聞消息便會輕取它在審美領域中的位置。報告文學之所以魅力四射,主要緣于作家的表達;是文學的筆墨如此多嬌,才令讀者愿意為紀實的內容競折腰。然則共和國成立以來,從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到穆青等人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從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到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等作品抵達的高度,特別是王成章本人的《抗日山——一個民族的魂魄》與《國家責任》等作品的優異,反而使關于人物的報告文學越來越難寫,挑戰難度的系數也越來越高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必須承認,長篇報告文學《先生方敬》為文壇所帶來的新的啟示,是十分有益的。(何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