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州區法院板浦法庭利用“家門口”調解工作站,成功調解一起因親子關系引發的糾紛。近期,全市法院積極探索訴訟服務全鏈條下沉,推動“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打造“家門口”訴訟服務新模式。
“原告于某(男)做了DNA檢測得知,已滿3歲的女兒并非自己親生骨肉,將女方楊某起訴至板浦法庭,要求孩子由楊某獨自撫養,退還孩子撫養費,返還訂婚、結婚禮金、‘三金’(首飾),以及要求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撫慰金等共計30余萬元。”板浦法庭庭長周永告訴筆者,在這起因親子關系引發的糾紛案件中,被告楊某稱,“三金”已被變賣,其他禮金都已用于舉辦婚禮及同居生活期間日常開銷,對于孩子問題,認為自己并沒有惡意隱瞞的行為存在,且雙方不存在婚姻關系,只是同居關系,故不應對于某進行精神賠償。
“本案本可以簡單判決結案,但考慮到于某因‘結婚、育兒’債臺高筑,同時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便決定委托‘家門口’調解工作站對此案進行調解。此案最終以調解結案?!睋苡澜榻B,板浦法庭對調解工作進行迭代升級,整合多方力量匯聚至“家門口”調解工作站,結合村(居)法官工作站,形成鎮、村(居)、站三級聯動調解新體系。深入推進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并舉”,實現公、檢、法、司及信訪等多部門“無縫對接”,構建多元化解新模式。
筆者從市中級人民法院了解到,近期,全市法院持續打造“家門口”訴訟服務新模式。灌云縣法院積極探索“多力量參與、多措施運用、多資源協同”的解紛體系,在各鄉鎮重點村(居)成立以老黨員、老干部、老代表、老軍人、老教師為主體的“五老”調解中心,形成以鄉鎮法庭為中心,覆蓋轄區鎮、村(居)的調解網絡;灌南縣以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為中心基點,整合“黨建+審務工作站”解紛資源,實行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形成“鄉村微法院”全面覆蓋,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在全面推行“黨建+審務工作站”基礎上,深度開展“法務+郵政”戰略合作,同步推進24小時自助訴訟服務站點建設,將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職能向基層延伸、向偏遠農村輻射;連云區法院選派員額法官定期進駐13個人大代表之家和22個人大代表聯絡站開展法律宣講、化解矛盾糾紛等法律服務活動。針對不同需求,開展“訂單式”“定制化”法律服務,提升法院司法服務效能和司法公信力。街道、村(社區)的糾紛時有發生,調解員提前介入,發揮涉法涉訴調解方面的專業優勢和權威優勢,指導化解矛盾糾紛,有效實現了減少訴訟,節約司法資源。(記者 史衛平 通訊員 尹超 周心睿)
總值班: 王夫成 曹銀生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