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肖婷婷 通訊員 徐田浩)“養路是我的天職,只要有車從我的路上走,我就得讓它漂漂亮亮、暢通無阻,讓人看著爽目,行著舒適。”曾經,把責任路段養護得“舒舒服服”,整理得漂漂亮亮的,是任同昌的工作信條。而如今,盡管已退休在家,但在他手中誕生的炒盤、道路灌縫機、撒料機、導熱油鍋“四大發明”,仍被廣泛應用在公路養護中。他說:“這些不值得一提,我只是在小康路上奉獻了一份屬于公路人的力量。”
今年58歲的任同昌是東海縣通達養護公司退休職工,曾主要從事道路養護工作。在崗的30余年間,他始終用心觀察、琢磨道路修補作業的每個細節,并善于從中尋找規律,探索創造新工具,其本人也先后榮獲“全國最美養路工”、省“交通技術能手”、“感動港城十大先進人物”、市“技術能人”、市“五一勞動獎章”、市“首席員工”,30多次被東海縣交通部門評為“公路工作先進個人”。
1982年,高中畢業的任同昌懷揣著“學駕駛開汽車”夢想走到父親面前,身為一名省勞動模范、養路工的父親任全樹向任同昌說了一句“做一名養路工,就不錯。”面對父親鄭重的話語,任同昌點了點頭。起初,剛上路養路的任同昌生怕遇到同學和熟人,相比其他同學,一個月只有28元微薄薪水的養護職業,讓他覺得“沒奔頭”。
一天晚上,任同昌鼓起勇氣向父親喊出“我不干這讓人瞧不起的活”,一輩子老實耿直的父親當時就撂下一句話給他,“把路養得好好得的讓別人走,沒什么丟人的。這你都做不到,將來也不會有什么出息。”“干”還是“不干”? 那一夜,任同昌失眠了。“我要干出個樣子來,讓爹看看。”最終,任同昌選擇了前者。第二天,任同昌抬起頭,扛起鐵锨、掃帚,走向所養護的路段。在此后的工作中,他肩上的鐵锨換了一把又一把,手上的老繭磨掉了一層又一層……
1995年,由于任同昌養護的公路質量好,連續9年被縣公路站認定為養護“免檢”道路,站領導任命任同昌為溫泉工區西片片長,并負責牛辰線、石榴線等3條40多公里的沙石路。“這不僅是領導對自己的信任,更是一份更大的責任。”為此,任同昌以更加忘我、更加負責的態度,投入到道路養護工作中,無論嚴冬酷暑,還是狂風暴雨,他每天都騎車巡回在所負責片區的道路上查路況。而他所負責的40多公里的沙石路在全縣四大片區里,年年被授予“免檢”牌。
2000年,東海縣公路站成立了專門的道路維修隊,任命任同昌為隊長,負責全縣道路維修任務。不用再靠自己扛著鐵锨掃帚去打掃道路,本應該是件更加輕松的差事,但在任同昌看來,肩上的擔子更加沉重了。“干活兒不能死干,得找方法。”2006年,閑暇之余的任同昌萌生了改善現有工作機械的想法。而在他的不斷嘗試下,用廢舊材料組裝而來的瀝青炒盤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6月,他又研制出第二代移動式瀝青炒盤。緊接著,導熱油鍋、道路灌縫機、撒料機等發明也相繼誕生,并廣泛用于道路維修中,成為工友們愛不釋手的寶貝。
在搞發明研究的同時,任同昌還不斷對工作進行總結提煉,創立了“全面養護,堅持預防,抓好經常,及時到位”為主要內容的日常養護法,實現了主動養護與經常性養護的良好結合,充分調動了養護職工的積極性,他管養的路段道路通行質量曾經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2013年,由交通運輸部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養路工”活動中,任同昌積極報名參與其中,一路上他憑借著過人的膽識、精湛的技藝和突出的發明成果,經層層選撥、群眾投票和評委會評定 ,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歷經艱辛,最終于2014年1月成功摘取“全國最美養路工”的桂冠,在北京受到交通運輸部部長、黨組書記楊傳堂的親切接見,成為全國50萬名養路工的佼佼者,全省僅有他一人入選,成為江蘇公路系統的名星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