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日前,連云港海州區新壩鎮沙杭村村民張玖,騎上電動車趕到村里的沙杭影院。“這段時間,我足不出村,一口氣看了好幾部電影。這里上映的電影和市區院線完全同步,環境也很好,實在是太方便了。”沙杭影院是全市首家鄉村院線影院,讓當地村民直呼過癮。
近年來,海州區不斷放大主城區優勢,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重點,強化以城帶鄉,以鄉村振興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把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向農業農村傾斜,推動鄉村宜居宜業、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讓農民享受城市級的美好生活。
“住得舒坦,讓我搬去城里都不干”
走進沙杭新型農村社區二期項目現場,粉墻黛瓦的樓房整齊成行,柏油馬路直通門前,游園點綴其中,項目計劃新建農房315套,用來改善周邊墻匡村、小蕩村、王付村等5個村千余名村民的住房條件。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便利店……社區高標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2000余平方米,讓村民家門口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和文化生活。
新壩鎮黨委副書記王珩瑋介紹說,鎮里出臺宅基地騰退、裝修補助、信貸扶持、兜底安置等一系列讓利于民、讓民滿意的政策。
“我家老屋是40多年的紅磚平房,面積50平方米,一家4口人住得緊巴巴。”大屯村低收入戶胡凱昌因腿腳不好,只能靠打零工糊口。去年11月,鎮里給他分了“暖心房”,只需將宅基地置換給村里,自己不用掏一分錢,就可以住上70多平方米帶院子的新房。他已經去工地看了好幾回,“新房水電氣齊全,還幫我粉刷好了,公交通到村里,住起來一定舒坦,現在讓我搬去城里都不干。”
今年,海州區將完成錦屏鎮顧莊西、浦南鎮康寧二期、平安家苑、東辛村、新壩小學東5個新型農村社區項目,總用地面積430畝,計劃改善2134戶。
讓村民住得舒心,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軟件。海州區一手推進農房改善,一手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規劃發展村莊和新型農村社區延伸覆蓋。去年,海州區組織招聘的248名教師90%以上充實到農村教育一線;在確保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家村衛生室的前提下,省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達標率100%;9個涉農鎮街全域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筑厚底子,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作為主城區,海州區耕地面積只有43萬畝,農業發展走不了規模化的路子,但在資金、技術、消費人群方面有突出優勢,可以精品化、設施化打造高效都市農業。”海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卿說,“相比規模化農業,都市農業見效快、收益高,但是投入大,對技術要求高。以城帶鄉,城市反哺農村,筑牢農村厚底子,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位于寧海街道平安村的寧海都市四季莊園,種植草莓、圣女果、火龍果、葡萄等水果供四季采摘。“我當初來這里投資,就是看中這里距離市中心只有15分鐘車程。”莊園總經理王軍說。今年春節期間,莊園每天客流量超過200人次,大棚里的水果被采摘一空。下一步,莊園打算依托采摘,再配套餐飲、兒童游樂、龍蝦垂釣等項目,讓游客在這里玩上一整天。
為了立足城區資源,做優做強功能型都市農業,海州區出臺實施意見,從政策扶持、金融保障、技術支撐等多方面扶持都市農業發展。該區敲定20多個項目,圍繞新浦大道—龍浦路、機場大道、新204國道東西段等區域,放大基礎優勢,加快主體培育與項目招商,促進產業連片集聚,打造浦南、新壩錦屏、寧海板浦3個交通便利、品類齊全、功能豐富、四季可摘的家庭農場合作示范區,發展都市農旅觀光、休閑體驗、科技示范等業態。
“鼓足村民錢袋子,夯實市民菜籃子”
“城鄉融合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糧食安全,穩定發展種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既要豐足農民‘錢袋子’,也要夯實‘菜籃子’。”徐卿說。
在2020年度海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錦屏片區,現場挖掘機揮舞長臂,正在挖掘水渠,3.5米寬的混凝土路面在農田間縱橫交錯。“高標準農田的基本要求是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水相通,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條件。”徐卿說。
“項目僅錦屏片區就投資800多萬元,預計3月完工,覆蓋李圩村和新海村。”金河監理公司監理工程師劉云中介紹。
在談及新修建的灌溉渠帶來的變化時,李圩村李圩組村民李金廣激動地說,曾經的“爛泥渠”變成筆直的“硬化渠”,好處可不是一點兩點。目前,李金廣在家打理十幾畝地,“機械化播種加上灌溉渠,種地變得輕松多了。”
去年,海州區新增設施農業3000 畝,培養職業農民1000名以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家,實現農業生產質效雙提升。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重振“四大工程”,推動浦南西紅柿擴量、新壩瓜菜提質、傳統稻麥增效、生態水產轉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工作。
未來5年,海州產業發展將進入轉型升級關鍵期、改革創新進入加速提效推進期、對外開放進入全面提速突破期、城市建設進入跨越發展蝶變期、社會民生進入品質提升發展期。在此過程中,海州區堅持城鄉聯動、一體發展,著力打造高能級、高顏值、高品位的精致城區。(秦翰 武耀 王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