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任義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每當這首耳熟能詳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響起,季登芹眼中就會飽含熱淚,歌聲將他帶回抗美援朝那段歲月。那時他還不到20歲,在槍林彈雨中,詮釋著對黨和祖國無限的忠誠與熱愛。
近日,筆者走訪了國網灌云縣供電公司離退休老職工、抗美援朝老兵季登芹,聽他講述過去的故事。
70年前雄心壯志 他主動請纓赴朝抗美
秋日的清晨,陽光灑進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侍莊街道樹云新村,灑在89歲的季登芹干凈整潔的面頰上。
“這陣子,他天天守著電視機看新聞,念叨著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一天要說好幾次。”季登芹的兒子季文說。
7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對個人來說就是漫長的一輩子。
70年前,季登芹風華正茂,血氣方剛,一心報效祖國。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序幕。1951年7月,19歲的季登芹帶著雄心壯志,毅然參加了志愿軍,成為了一名抗美援朝戰士。
3年援朝抗美洗禮 他戰場殺敵看淡生死
“當年我們部隊跨過鴨綠江,對聯合國軍展開追擊戰,就沒想過回來,當時過江的戰士們都抱著用生命保衛新生共和國的決心,視死如歸。國家讓我去。我就去,沖在前,打在前,那個年代,大家思想就是活著就干、死了就算,從來沒怕過,與祖國的安危,人民的安危相比,還有什么是我們不能克服的……”談起往事,89歲的他一語道出了當年所有戰士們的心聲。
1952年正是朝鮮戰場戰事最膠著的階段,季登芹清楚地記得,美國飛機飛過來的時候,用“遮天蔽日”形容也不為過。由于武器裝備力量懸殊,志愿軍選擇在夜間戰斗。在那些最殘酷的歲月里,季登芹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戰友的離去,“擔架隊來的時候,弄不清地上的殘肢斷臂是誰的,只能就那樣放在一起抬走……”目睹了那么多傷亡,季登芹卻從不畏懼。他接受著炮火的洗禮,勝利的信心更加堅定。
“朝鮮的冬天真冷,我們在野外執行任務,餓了就抓一把雪,就著隨身帶的炒面充饑。”季登芹說,記得一次戰斗中,他所在的部隊被美軍強大的火力封鎖在山洞里,在接近零下40攝氏度的天氣下,沒有穿棉衣的戰士們只能緊緊抱在一起取暖,大家隨身攜帶的給養吃完了,就扒下松樹皮當食物,實在難以下咽就硬塞一團雪在嘴里,就這樣在山洞里生存了30多天。
33年結緣電力事業 他在職場上盡忠盡職
“這些年,我一直關注新聞,看到志愿軍遺骸遷回了祖國。我老了,記不清犧牲的戰友名字了,但我想他們應該也回來了吧……”季登芹說著,眼眶紅了。
“抗美援朝勝利了,那心情真是無比舒暢啊!我說不出來此刻的心情,是既痛心又高興,痛心的是戰友們犧牲在異國他鄉,高興的是他們終于回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懷抱。”季老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雙手重重地拍了下雙腿。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議》,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季登芹跟隨部隊回到了東北軍區塔克修班營,頭腦靈活、行動利索的季登芹是營里出了名的“機靈鬼”,很快熟練掌握了汽修運維。1954年12月,所在東北軍區塔克修班營的他榮獲三等功2次,受到了東北軍區表彰,榮譽證上印有朱德總司令寫的“弘揚革命的英雄主義”幾個字。
1958年9月,25歲的季登芹卸下戎裝,轉業來到灌云供電公司,在變電工區從事電力工作,娶妻生子,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而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比起戰爭時犧牲的戰友,現在我已經很幸福了。”
季登芹的兒子季文說,父親在崗時從來不和同事炫耀他是抗美援朝戰士,也不和單位提要求。在復原工作后,他在變電工區變壓器班一干就是33年,他不圖功名利祿,甘做普通電力工人,默默工作直至1991年退出工作崗位。
現在的季登芹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除了看看報紙和打理點家務,還關注國家、企業的發展。“是黨和國家給了我們美好生活,祖國強大,老百姓才能平平安安過日子。”談及老人余生最大的期盼,他希望的不是自己健康長壽,而是抗美援朝的精神能薪火相傳,期盼這群“最可愛的人”永遠活在國家和民族的記憶中,像紅色基因一樣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