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李敏 潘法如)今年88歲的張友濤,1932年出生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0年,張友濤和同鄉一起報名參軍入伍。老人至今清楚地記得,他在23軍67師201團服役,1952年9月9日從安東入朝,跨過鴨綠江,保國衛家鄉。
(張友濤入朝時拍攝的照片)
講起當時抗美援朝戰斗的激烈場面,滿頭白發的張友濤精神一振,經歷過戰火的洗禮,記者得大聲說話老人才能聽得到。1953年7月的一天,張友濤所在部隊參加巨里室北山高地爭奪戰,敵人先是飛機轟炸,像麻雀般黑壓壓一大片飛機,乒乒乓乓扔炸彈,把高地炸得土石稀松,踩在上面都會陷下去。張友濤的右耳就是那次被敵人的炸彈震聾的。敵人飛機一走,聯合步兵像螞蟻般爬了上來,“很多戰友犧牲了,他們都很年輕,有的才十幾歲……”回想當年犧牲的戰友們,老人不禁留下了眼淚。
(紀念章見證了張友濤的戰爭歲月)
張友濤還參加過著名的丁字山戰斗。張友濤所在部隊負責的山頭不算大,一平方公里左右,駐扎的敵軍卻不少,光坦克就有十幾輛,機槍什么的都有,敵軍在山頂駐扎,易守難攻。張友濤和戰友們只能通過在半山腰挖坑道的方法和敵軍作戰。老人回憶,當時就是在敵人的腳底下挖坑道,因為與石硯山坑道相連,也叫石硯洞,因此他們堅守的陣地叫特別坑道。當時挖得坑道口很小,大概有一公尺左右,大了怕被敵人發現。通過這個坑道,一個沖鋒就能爬上山頂。一輪轟炸后,張友濤受了傷,一塊彈片插入了張友濤右眼角,為了不影響戰斗,他忍著劇痛把彈片拔出來。最殘忍的是張友濤和戰友們沖上去后,敵人連他們自己的人也不顧了,用飛機直接扔炸彈,很多戰士犧牲了。說完老人下意識地摸了摸臉上的傷疤,這個疤痕是戰爭的印記,也是烙在張友濤心坎上的戰痕。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生效,南北朝鮮軍隊各自退離三八線兩公里,即“三八線”兩側4公里非軍事區,長約248公里。張友濤和戰友們就在這“三八線”上堅守著,期待著和平。直到1958年,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
“戰爭很殘酷,我們的槍炮比不過敵人,但我們萬眾一心,拋頭顱灑熱血。這么多年了,那些場面我至今難忘……”說到這里,老人已經淚眼婆娑。
(張友濤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經常給孩子們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張友濤始終保持一顆紅心永向黨,愿做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作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常常受邀到學校給孩子們作報告,把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關心下一代成長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講述當年戰爭經歷,告訴孩子們要時刻居安思危,只有國家繁榮強盛,和平才能長久穩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張友濤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無數的共產黨員用生命換來的。八十多年來,他的愛國初心從未改變:“犧牲的戰友們沒有享受到幸福,我們享受到了,更要倍加珍惜,多為國家做貢獻。只要國家一聲令下,我們繼續義無反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