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龍虎網訊 (通訊員 劉春勇 徐紅霞 記者/攝影 周賢)如何培養垃圾分類好習慣、引領社會新時尚?如何在推行垃圾分類中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改善我們的環境?近日,南京首個垃圾分類服務中心在雨花臺區閱城國際花園小區的亮相,給出了新的答案,通過垃圾分類獻愛心、參與扶貧;用垃圾堆肥,種植有機蔬菜,體驗共享理念……各種新姿勢玩得飛起。
一個好習慣,或許就能幫助困難的人
“我們服務中心新推出了用垃圾分類產生的積分進行扶貧的活動,您辦理手續后,我們將把您捐助的積分變現,直接打到貧困家庭的賬戶!”家住閱城國際小區的周先生聽到這番話,停下了腳步。周先生是一名公司高管,平時有垃圾分類的習慣,但是從來不參加辦卡積分的活動。“我不缺那點買柴米油鹽的錢,我崇尚的是垃圾分類這種生活方式本身,與積分無關。”每次碰到小區里宣傳垃圾分類的人員勸他辦卡,他都婉言謝絕。這一次,周先生說,自己眼里沒用的垃圾卻可以改善西部貧困家庭的生活,這種體驗非常震撼,他準備辦卡體驗一下,還要帶著家里女兒一起參加,培養培養她的愛心,讓她懂得垃圾分類的意義所在。
“積分扶貧”是這個街道垃圾分類服務中心推出的創新舉措,該中心占地300平方米,位于閱城國際花園小區內??紤]到轄區內有很多像周先生一樣的年輕家庭,雨花街道結合國家“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重點施策”的扶貧理念,與西寧市湟中縣和四川省平昌縣聯系,篩選出了一批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因病致貧的家庭作為扶貧對象。參加垃圾分類的居民在服務中心辦理積分捐贈手續后,每個季度將由第三方企業南京志達將捐贈的積分兌換成現金,直接打入貧困家庭賬戶。捐贈完成后,街道還將定期對捐助詳情進行公示,捐助人可查詢每一筆捐助積分的去向。目前,志達總經理朱星龍已資助了10名當地的貧困兒童。
在服務中心的兌換貨架上,一款“沙漠果”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沙漠果又名鮑魚果,生長于沙漠,是新疆地區特有的干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沙漠果和旁邊的葡萄干、紅棗都是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貧困地區。在當地,這些干果沒有銷售渠道,成為農民沉重的經濟負擔。雨花街道再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引進這些堅果供居民用積分兌換,這樣居民既可品嘗到當地正宗堅果,又可獻出愛心,一舉兩得。
共享垃圾袋首次亮相,便民服務更加人性化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在共享經濟盛行的當代,連垃圾袋都可以共享了。這個創意同樣來自于垃圾分類服務中心。
在服務中心外,有一處可以24小時投放垃圾的可回收物自助投放中心,這是特意為平時沒時間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打造的。
工作人員介紹,因目前設施尚未到位,居民可先從工作人員處領取共享垃圾袋及專屬二維碼,掃碼綁定個人信息。使用流程跟共享單車差不多,居民將垃圾袋裝滿可回收物放回自助投放區后,可繼續領取空垃圾袋。第三方回收企業的工作人員在回收時會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確認居民身份,可回收物的重量、種類等都將顯示在個人信息中,相應積分也會直接發放到居民賬戶。“不久后我們的自助發袋機將會投入使用,到時候居民就可以直接刷卡進入投放中心,從發袋機領取附有二維碼的共享垃圾袋,實現自助投放了。”
這樣的投放方式居民能否接受?記者隨機采訪了小區的一位年輕居民孫先生,“我們小區還有這種地方?這種方式我喜歡,高大上,也很新穎,符合咱們年輕人的習慣。”孫先生說,自己也知道小區在推行垃圾分類,但是平時根本沒時間參加,“他們都是固定時間來收,我們這種上班族不可能在家等。這種方式比較人性化,我會參加。”
共享理念無處不在,體驗服務更具時尚化
“這里怎么這么多菜呀!”一群前來參觀的小區居民被服務中心外的幾大盆蔬菜吸引了視線。當得知這些蔬菜可以被認領、甚至可以拿回家吃時,居民們更加好奇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每個周末服務中心都會推出不同主題的親子活動,包括用有機蔬菜制作沙拉、用垃圾制作酵素、用垃圾堆肥等。每個參加活動的家庭都可以現場認領一盆有機蔬菜,平時還可以來給蔬菜澆澆水、施施肥,隨時觀察蔬菜的生長情況,一旦蔬菜長成就可以摘回家享用。“太好了!平時我就喜歡在家里長點蔥長點蒜的,可是條件有限,從來沒嘗試過其他蔬菜,這下有地方種菜了。連女兒的觀察日記都有著落了!”李女士對身邊的鄰居開玩笑:“以后這就是我的都市菜園了!”
在服務中心四處轉轉,記者們不禁感嘆閱城國際小區的居民太幸福了。在服務中心內,街道特意打造了一間共享便民服務站,小到針線盒、起子、雨傘、打氣筒,大到桌子、燒烤架、籃球框,甚至專業的電動磨刀器、高壓機油槍,居民都可以從這里刷卡借走。
另外,服務中心還設有圖書借閱區和休閑娛樂區,閱讀、借書、下棋、打牌、搭樂高,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在這里找到樂趣。服務中心還特意設計了一款飛行棋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垃圾分類的科普小知識。另外,每周還組織插花、棋牌、電影放映等活動,極大豐富了居民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