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速新聞記者 高云龍)“退漁還湖后,我們在湖里種植芡實、蓮藕和菱角,打造水上生態牧場,保護生態,還能賺到錢。”6月3日,在位于洪澤湖湖心的穆墩島,泗洪縣半城鎮穆墩島村村民杜江國說,過去靠水吃水,家家養螃蟹,蟹塘越建越密,水環境也越來越差。
宿遷擁有淮河和沂沭泗兩大水系,懷抱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水資源豐富。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群眾發展圍網養殖,網箱、水上餐廳、釣魚棚等急劇增多,由于養殖飼料、生產生活污水、各類垃圾直排湖中,河湖水質受到嚴重影響。
“網箱密布湖面,風里都裹挾著腥臭味。”據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處負責人喬前軍介紹,截至2016年年底,宿遷市轄區內圍網養殖面積多達32.78萬畝,其中洪澤湖27.96萬畝、駱馬湖4.82萬畝,涉及漁民4694戶15959人。
退漁還湖已勢在必行。2017年,市政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按照“杜絕增量、厘清邊界、明確職責、完成任務、規范執法、維護穩定”總體要求,高位協調,分年實施,統籌推進退漁還湖各項工作。
與市級同步,各有關縣(區)也專門成立了高規格的領導小組,明確牽頭部門,圍繞到2020年洪澤湖圍網養殖面積控制在15萬畝以內、駱馬湖圍網養殖面積控制在2萬畝以內的總體目標,主動認領任務,細化落實責任,制定實施方案,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參與,市縣(區)聯動,共同發力,拆除圍網,重塑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泗洪縣在退漁還湖過程中,積極創新,做足“生態+”文章,在拆除圍網的湖面灘涂試驗建設水上生態牧場,統一規劃和管理,一水多用、魚菜共生,生態高效,美麗又富民。目前,該縣水上生態牧場面積已擴大到8.26萬畝,帶動漁民轉產轉業、收入不減,贏得群眾“點贊”。
“原來,雖然在洪澤湖里圍網養殖賺了點錢,但是污染了湖區斷了子孫后代的糧。”泗洪縣半城鎮漁民丁杰拆圍后說,“加入專業合作社,在湖里種植菱角、蓮藕,一年能收入十幾萬元,不比圍網養殖差,生活更舒心。”
與泗洪做法異曲同工,市湖濱新區把退漁還湖工作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通過外引內培等方式,致力做好水產精品養殖和深加工。“以前在駱馬湖里養殖,雖然投資小,但是風險大。現在搞內塘養殖,政府安排專家到塘口指導生態養殖,‘錢’景更好。”市湖濱新區皂河鎮漁民史舉華說。
“推進退漁還湖工作,我們始終把漁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逐戶宣傳,既說清道理、講清政策,又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根據漁民意見建議,出臺一系列扶持轉產轉業的政策,爭取到了最廣泛的支持,推動這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喬前軍告訴記者,2017年,宿遷共拆圍2.67萬畝;2018年,共拆圍6.29萬畝;2019年以來已拆圍8.18萬畝。
清波碧浪如玉,如今的洪澤湖、駱馬湖已美不勝收。然而,恪守“生態為歸宿”的宿遷人并未止步,將繼續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扎實推進退漁還湖工作,并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讓宿遷水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