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交匯點訊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4月22日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美麗地球 守護自然資源”。當天,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舉行紀念第50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報告會。
“設立世界地球日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愛護地球。近年來,世界各地、社會各界對此越來越重視,世界地球日已成為宣傳自然資源國情省情、提高公眾節約集約利用意識、普及地球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平臺。”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聰表示,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更深層次愛護地球和保護家園的重要舉措。土地、礦藏、海洋、森林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清秀的山水、宜居的家園是新時代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劉聰介紹,近年來,江蘇全面實施具有江蘇特色的土地綜合整治戰略,在解決占補平衡難題的同時,更加注重與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國土空間優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加大海岸線整治修復力度,建立海岸線利用統籌協調機制和管控機制。我省現已開展了南京、蘇州、鎮江、徐州等11個設區市和2個縣級市城市地質調查工作,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據統計,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多渠道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約10億元,恢復治理礦山223個,恢復治理面積約2700公頃。通過治理,昔日大面積裸露的“癩痢頭”式的采石礦山重現了綠色生機。
新形勢下,江蘇將進一步探索實施自然資源融合戰略,堅持走集土地、礦產、海洋、林業資源開發、保護、利用和整治一體化的發展路子,促進地質礦產與土地、海洋、林業資源在管理理念、規劃、調查評價與綜合監測、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方面實現全方位融合,構建統籌協調、相互促進的自然資源融合發展新模式,形成適合江蘇省情的自然資源融合發展新格局,積極打造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好藍圖——
在土地資源方面,自然資源部門將健全節約集約用地機制,深入落實自然資源部“增存掛鉤”工作部署,更大力度推進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處置和低效用地再開發,進一步加強土地供應和開發利用監管工作,努力實現2019年內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同比下降5.5%。
在礦產資源方面,推進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出臺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規范性文件,進一步提高礦業權人自律意識,提高監管效能;大力研發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發揮標準規范強制和引領作用;探索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價制度;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部省發證固體礦山建設全覆蓋;協調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在海洋資源方面,嚴格管控圍填海,加強用海項目監管;堅持節約集約用海,科學確定海洋開發規模、方式和時序,優先安排鼓勵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公益項目用海,盡快出臺《江蘇省項目用海控制指標》,合理控制各類建設用海規模。
在林業資源方面,做好林業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力爭全省林木覆蓋率再增0.4個百分點,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全面開展長江兩岸造林綠化行動,創建不同模式造林示范片段。深入推進太湖流域和長江沿江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
交匯點記者 吳瓊 實習生 畢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