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新華日報》4月1日報道:省委書記婁勤儉日前在無錫專題調研科技創新工作。他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建設科技強國是央企和地方的共同責任。江蘇科技力量雄厚、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有條件有基礎有責任為國家自主創新作貢獻。”省委書記再次提到科技創新工作,彰顯了這項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省委對推進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
掐指一算,省委書記18個月內
提到“科技創新”30余次
觀潮君注意到,2017年10月29日婁勤儉同志履新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以來,對科技創新工作一直“青睞有加”,高度重視。據觀潮君不完全統計,婁勤儉書記在調研、會議講話、接受央媒采訪、撰文中,提到“科技創新”不下30次,其中,不少都有新觀點、新要求、新論述。這里,不妨從公開見報的報道中隨意拎出這么幾個——
2017年11月23日
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寧專題調研我省科技工作。他指出,要以歷史眼光、全球視野去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的趨勢和規律,以系統化思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在新征程上打造江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里不難看出,不管是“以歷史眼光、全球視野把握趨勢和規律”,還是“以系統化思維抓科技創新”,抑或是“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都富有新意。
2018年1月9日下午
省委書記婁勤儉親切看望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載譽歸來的王澤山院士。他希望,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都能以王澤山為榜樣,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之中,創造出更多的原始創新,產生出更多的轉化成果,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團隊,推動江蘇創新發展走在前列。
在這里,強調的是“原始創新”“成果轉化”。
2018年3月
新華社記者專訪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采訪中,他表示,江蘇創新驅動發展,總的命題就是如何提升江蘇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如何把江蘇豐富的科教資源激活起來、把實驗室沉淀的科技成果轉化出來、把世界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過來,這是我們要重點做的三件事。
這“三件事”,抓住了江蘇科技創新的要害。可以說,做好了這“三件事”,就做好了江蘇的科技創新工作。
2018年3月21日
省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把科教人才資源變成創新能力,需要我們更加注重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打通產業和技術之間的通道。
在這里,提出了“如何把科教人才資源變成創新能力”這個決定科技創新工作能否做好的重大命題。
2018年7月19日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要高度重視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的問題,圍繞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加大科技投入,優化創新生態。
“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優化創新生態”等新論述、新要求受到輿論關注。
今年1月12日下午
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專程看望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載譽歸來的錢七虎院士。婁勤儉強調,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進一步落實好,加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需要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切實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著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領域下更大力氣。
不難看出,“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這個觀點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今年3月6日下午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婁勤儉說,“最近大家可能看過電影《流浪地球》,里面有句臺詞說,‘發動機點亮的是全球三十五億人活下去的希望’。我想說的是,創新這部‘發動機’,點亮的是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這個比喻不脛而走,如何點亮江蘇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成為各大媒體熱議話題。
……
這樣的論述還有很多,那么,省委書記為何對科技創新工作如此格外重視、格外留心呢?這就不得不提江蘇發展的一個優勢和短板。
科技創新:既是優勢又是短板,
只見高原不見高峰
眾所周知,江蘇是經濟大省,又是科教大省。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江蘇發展也得益于科技進步的持續支撐。去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6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十二五”以來共有350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王澤山院士和錢七虎院士分別獲得2017年度、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可以說,科技創新,是江蘇的強項、長項。
但是,從全國創新大局、世界創新大潮和經濟轉型升級大勢這幾個維度來看,科技創新依然是江蘇的一個短板。這里的“短”,不是短在江蘇缺乏科教資源上,而是短在科教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發展優勢上。江蘇科技創新有“高原”無“高峰”;有“單打冠軍”的企業,卻缺乏真正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領軍企業,這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
具體來說,江蘇科技創新的短板體現在:其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融入國際創新體系的主動性不強,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不夠多,科技人員從事前沿性、變革性科研的較少,缺少“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也缺乏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再創新能力。從江蘇目前的情況來看,過于重視應用創新,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方面做得不夠。其二,科技資源和地方經濟結合不夠緊密。高校院所科技創新與江蘇產業的契合度不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新興產業發展活力不強。其三,主導產業的技術支撐力量不強。江蘇產業體量大,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核心關鍵技術缺乏,各個領域都存在明顯短板。比如在新興產業方面,工業機器人、芯片、操作系統、新材料等核心技術,都被國外企業壟斷,全省一半左右高新技術企業沒有專利產出,很多是高端產業低端環節。此外,還存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供給不足、科技投入力度強度相對不夠等問題。
抓科技創新就是抓江蘇發展的“命門”
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江蘇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可以驕傲和自豪的工作很多,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工作也不少。這么多工作,如此多的事情,哪項是重點?哪里是“命門”?哪個是抓手?哪點是突破口?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凸顯著一個“善弈者”的眼界與胸襟、謀略與智慧、擔當與作為。江蘇省委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我們能不能沖出轉型的關口、實現發展的鳳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贏得優勢,根本上取決于發展動力轉換的速度,取決于創新這個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為主動力。在這一階段,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快馬加鞭持續推進。”
不難看出,順應發展形勢,呼應江蘇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江蘇必須以抓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以創新驅動引領帶動高質量發展。抓科技創新,就是抓住了江蘇發展的短板、命門、要害,就是牽住了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省委書記婁勤儉短時間內多次強調科技創新工作,精準把住了江蘇發展的脈搏,找準了江蘇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病癥所在,而且也開出了極具針對性的“藥方”。
公開履歷顯示,省委書記婁勤儉擁有工學博士學位。此前,他長期奮戰在科技創新一線,曾獲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這種獨特的履歷,使得他對科技創新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感受、獨特思考和獨特見解。這種思考和見解一旦與江蘇發展的實際,特別是與江蘇在原始創新、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的實際結合起來,就能產生許多新思路、新構想、新舉措。
科技創新要抓好“三件事”
如何點燃創新這臺“發動機”,如何在創新“高原”上豎起更多“高峰”?透過公開報道不難看出,省委書記婁勤儉的思路是,重點做好“三件事”。哪三件呢?一是如何把江蘇豐富的科教資源激活起來,二是如何把實驗室沉淀的科技成果轉化出來,三是如何把世界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過來。這三件事,每一件都不是小事,都很重要。
觀潮君注意到,去年以來,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國家空間信息應用平臺合作協議;江蘇省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深化合作;由中國工程院和江蘇省政府共建的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江蘇研究院在寧成立;蘇州高新區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式簽約,啟動共建北航蘇州創新研究院和北斗絲路學院等等。通過開展一系列合作,搭建平臺,促進產業和技術深度融合,助力江蘇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
去年,江蘇省出臺《關于聚力創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的意見》,在激勵保障等方面打出政策“組合拳”。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落實“科技改革30條”,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充分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這些都表明,在推進科技創新方面,江蘇新招頻出,一招不讓,已經小有成就,在省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觀潮君認為,推進江蘇科技創新工作,還需在以下方面著力。在建立自主可控產業體系方面,要在增強產業核心技術支撐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科技資源統籌、優化區域創新布局等方面花力氣。要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集中力量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做實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升創新一體化水平,構筑高水平“創新矩陣”。
在完善聚才用才體制機制方面,則要突出青年人才、緊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點群體加大培養力度,帶動科技人才隊伍素質整體提升。
在為創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提供保障方面,要注重加強政治引領,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注重抓好政策落地,讓政策紅利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推動科技創新沒有絲毫退路,只能奮力向前。觀潮君相信,通過不懈努力、持續發力,一定能把江蘇打造成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策源之地”、產業技術創新的“蝶變之地”、創新人才集聚的“鳳棲之地”、創新活力奔涌的“豐沃之地”,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交匯點記者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