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龍虎網訊(記者 周才蕓 通訊員 王偉)他放棄清華留校工作機會,毅然成為隔壁荒漠的中國核試驗基地一員,將堅韌的心植于馬蘭。退休后,他來到大學任教,堅持親自上講臺,不坐板凳,站著講課,用粉筆一個一個公式進行推導,黑板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板書。他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了祖國。今天(10月21日),“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主題活動暨陳達院士塑像揭幕儀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
隱姓埋名 他將一生獻給國家
陳達,1937年7月出生于江蘇南通縣東社鎮一個貧困的家庭。1957年考取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3年,陳達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大學學業。為報答黨和國家的培養,他毅然放棄留校工作機會,成為地處戈壁荒漠的中國核試驗基地一員。
他決心把所學的知識奉獻給生他養他的祖國。夏日的戈壁灘驕陽似火,氣溫高達42攝氏度,地表溫度超過72度,陳達經歷了嚴峻的人生考驗。自首次核試驗至今,我國進行45次核試爆實驗。陳達參與了包括第一次核試驗在內的共計41次核武器試驗。2001年,63歲的陳達退休后,來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每次上課,陳達都早早地從明故宮校區趕到將軍路校區來,在教室或教師休息室等候。他怕路上堵車耽誤上課。寒來暑往,他從來沒有遲到過一次。在執教的十余年中,由陳達作為學科帶頭人南航核科學專業已經逐步發展、壯大、成型,擁有了完整的學科專業體系。
高溫錘煉 化成微笑的有溫度的銅像
“這個雕塑是用原石作為基座,象征他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象征著他的堅強意志。用青銅來塑造成雕像,通過高溫錘煉,化成今天微笑的有溫度的銅像。”陳達院士塑像創作者,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告訴記者,為陳達院士塑像,就是想把他身上那種責任感,無私奉獻堅韌的精神留下來。
“陳院士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堅韌不拔,平日里,他對身邊的人和藹可親,一生都充滿了溫度。我覺得這是剛柔相濟的人格魅力,也是愛國與奮斗的精神。所以我在塑陳達院士像的時候,就把他的微笑,把他的樂觀,把他在遇到困難不折不撓的那種穩操勝券的信念塑進去。”吳為山表示,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我們要為中國精神塑像,為時代塑像,為黨和人民塑像,為我們的英雄謳歌。
精神傳承 激勵青年學者奮發向上
“14年,14級新生軍訓結束后開始上課,本來往年新生入學的《專業導論課》都有陳院士主講的一堂課,但那一年學校念及陳院士身體因素,也就沒安排他上課,是他自己主動找我,提出來把他要講的那一講放在國慶之后第一天講。那一天我記得很清楚,上午三四節課,兩個小時上課,課后又拖了30分鐘與本科生分批合影,中午我開車送他回本部家里。路上他跟我說,今天上午站了兩個多小時,腿不行了,麻掉了,以后這個課怕是實在上不了了。我記住那一天,2014年10月8日,那年陳院士77歲,最后一次給本科生上課。11月17日,陳老師第二次動手術。”作為陳達院士的學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湯曉斌教授介紹,70多歲的陳院士,那份對教學工作的認真和執著讓人感動。而陳院士卻自謙地說:做科學研究我在行,教書育人是半路出家,講課藝術我還要提高。我們要學習陳院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執著,對后輩的關愛,做先生精神的傳承者,更要做傳播者。
“在陳達院士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愛國奉獻、敢為人先、不怕困難的精神,是我們年輕教師和學生所欠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鄭永安表示,今天為陳達院士塑像揭幕,是把一種精神通過人物化的一種形式表達出來,使我們青年教師、學生從這路過時,心中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感受來激勵他們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