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在世界麻風病防治日即將到來之際,從馬海德基金會傳來喜訊,堅守麻風病防治一線31年的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朱云霞,榮獲2021年度“馬海德獎”,成為全國本年度獲此殊榮的10人之一,也是全省此次唯一獲獎者。
馬海德獎旨在紀念杰出的國際主義戰士、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馬海德博士,并以此表彰和獎勵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和管理的優秀工作者而設立的獎項。該獎由馬海德基金會于1990年設立,每年頒發一次,為國內醫學界最高榮譽之一。
“剛開始,也曾有過顧慮”
1986年4月,朱云霞23歲,已是一名有4年從醫經驗的赤腳醫生,考入揚州衛校皮膚病性病專業中專班學習。1990年畢業后,分配到灌云縣皮膚病防治所(簡稱皮防所)社防科工作,正式從事麻風病防治,成為所里最年輕且唯一的女醫生。
皮防所前身是麻風病院。當時灌云的麻風病還沒有實現基本消滅,每年仍會發現幾例新病人。有人善意地提醒她:“你知道皮膚病防治所的前身是什么嗎?麻風病院你知道嗎?麻風病你知道嗎?你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哦。”“剛開始,也曾有過顧慮,會不會被傳染上?會不會被社會看不起?會不會找不到對象……”朱云霞回憶,“單位里的一些老前輩告訴我,看到那么多渴望得到治療的病人以及渴望得到幫助的病人親屬,就會發現,我們的工作是很有價值的。”
她消除了恐懼,不再猶豫,一干就是31年。
患者不僅需要精心治療和耐心的生活照顧,更需要情感上的呵護和關懷。朱云霞給沒有經過治療且有一定傳染性的麻風病人上門發藥、親自督促指導,并親眼看著病人將抗麻風藥物服下才放下心來。對發生重癥反應的病人,她常常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精心呵護照料直至病人轉安為止。
1995年發病確診的女患者李某某,確診當日,和陪同就診的丈夫均不能接受是麻風病的事實,尤其是她擔心被家庭和丈夫嫌棄,一度想輕生。朱云霞以女性特有的細心,向夫妻二人講解只要配合醫生管理,規范服藥,是可以完全治愈的。經細致解釋后,患者打消了顧慮,表示配合治療,期盼盡早能夠治愈。
正是她的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融化了病人及其家屬心中的堅冰。一個個病人和家屬由絕望、恐懼、彷徨,到打消顧慮,積極配合:“朱醫生對待我們真是比親人還親啊。”
“我不能放棄他們”
朱云霞告訴記者,以前皮防所社防科的工作,除了診治病人,還要隨訪病人和開展線索調查,要跑遍全縣20多個鄉鎮和數百個村莊宣傳預防麻風病知識。上世紀90年代,灌云鄉鎮基本上還沒通公交車,下鄉工作,一靠腿走二靠自行車。大多數病人居住在偏遠農村,比較分散,幾十里的鄉村騎車來回要幾個小時,有時一天跑上十幾個村莊。
曾是運動健將的她經常跟著老同事們天還沒亮上路,半夜才回來,累不說,還有病人不理解,甚至被辱罵的委屈。由于害怕社會歧視,有些治愈患者十分懼怕醫生上門隨訪,認為醫生上門就是自己又出現了新狀況,周邊鄰居又會有異樣的眼光。
“我不能放棄他們,這是我的使命。”朱云霞說。
她還為麻風病人解決一個個實際困難。2016年春天,有位張姓麻風休養員,患有嚴重的足部潰瘍,右足底部骨頭已部分壞死,需截肢手術,他擔心截肢后少了一條腿,生活更加不便。朱云霞和病人及其家人溝通,說明不截肢的危害,并告訴他們,手術后國家可免費安裝假肢,經過適當鍛煉后,可以和常人一樣走路,并專門為張某聯系省專業定點醫院的專家為他做了手術。2018年底,又通過聯系省“春風行動”項目組,為張某免費安裝了假肢。
在她的努力下,灌云縣紅十字會還將畸殘嚴重的麻風病人納入了大病救助對象,縣民政等部門將46名貧困殘疾者納入農村低保,9名孤殘者享受“五保戶”待遇。
“要以馬海德為榜樣”
2003年12月,灌云縣組建成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皮防所撤銷,成為疾控中心的皮膚病防治門診部,朱云霞被任命為門診部副主任,負責全縣麻風病防治工作。雖然機構調整了,但是,麻風病人還在,為麻風病人服務工作沒變。
2010年,她開展了全縣麻風線索調查。通過對全縣累計登記487例麻風病人摸底,有治愈存活病人155名,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及農場、鹽場,其中70例有II級畸殘。在充分培訓宣傳基礎上,線索檢索覆蓋全縣101.22萬人,全縣共報告疑難皮膚病例95例、疑似麻風病12例,排除9例,確診3例新發病人,其中2例為早期發現,治愈后沒有發生畸殘。通過該項工作,鄉村醫務人員對麻風病防治知識水平和對疑似麻風病診斷和轉診能力明顯提高。
31年過去了,朱云霞仍矢志不移堅守在“麻防”一線。她說:“馬海德在華55個春秋,改變了中國數百萬麻風病人的命運。我要以馬海德為榜樣,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履行一個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 記者 史衛平 通訊員 夏興儉 張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