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4月4日,在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病房,無錫“80后”小伙張濤正躺在病床上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成為無錫市第45例、惠山區第6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無錫80后小伙張濤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圖片來自“無錫交通廣播”微信公號)
“太好了,我隨時準備著”
3月30日下午四點,好消息如期傳來,無錫市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張濤配型成功,第二天,他就動身前往南京,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
說起張濤第一次獻血經歷,那是2011年2月的一天,張濤在凌晨接到了同學的求救電話,一位朋友出了嚴重車禍,肝臟破裂,急需大量血漿進行搶救。想到自己是一名退伍軍人,身體一向健康,又是O型血型的張濤立即打電話叫上了平日里關系好的幾個朋友一起到醫院獻血。最終,那位朋友得到了及時的救治,康復后多次由衷感謝張濤。從切身經歷中,張濤深深地認識到了獻血的意義和價值,從此成為了一名獻血志愿者,每年都積極參加獻血活動。同年5月,在洛社鎮紅十字會負責人陳志燕舉行的一次宣講活動中,張濤進一步認識到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消除了一些認識上的誤解和心理上的恐懼,正式報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2012年,張濤又加入了洛社鎮志愿服務總站,常年活躍在志愿工作的第一線,參加各項志愿活動,如今已經是服務時長超過200小時的星級志愿者。
今年32歲的張濤曾在河南信陽當過兵。(圖片來自“無錫交通廣播”微信公號)
“我是一名黨員,遇到這種救人的事,我肯定要上的”
自去年11月13日接到惠山區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初步配對成功的電話后,張濤就一直在為捐獻工作默默做著準備。“電話里,惠山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問我愿不愿意捐獻時,我第一反應就是肯定要捐。我是一名黨員,遇到這種救人的事,我肯定要上的。”張濤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內心頗不平靜。一開始和家里人說起這件事時,年邁的母親急得好幾晚沒有睡好覺。作為家中獨子、兩歲孩子的父親,面對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張濤耐心向他們做好解釋工作,并深情地說:“捐獻后,這世上就多了一個和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在親人朋友顧慮重重的那段時間里,是他的妻子站出來第一個支持他,幫助他做通家人朋友的思想工作,打消他們顧慮,鼓勵張濤全心準備捐髓事宜。自接到通知的那天起,4個多月來,張濤心中始終牽掛著那位年輕的患者,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再也沒有碰過一滴酒,生怕會對配型結果產生一丁點不好的影響。
今年3月28日晚上,張濤再次接到無錫市紅十字會的電話,第二天一早就去市中醫院進行了全面體檢,本來一個星期才出的體檢報告,加急到30日下午4點就出了結果。張濤一邊為患者的情況感到擔憂和揪心,一邊抓緊安排好手頭的工作和家事,做好全面準備,奔赴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截至目前,無錫已有1.4萬人成功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圖片來自“無錫交通廣播”微信公號)
“真希望志愿者能多一點,這樣希望也能多一點”
“祝你生日快樂!”4月1日正值張濤生日,也是他來到南京等待捐獻的第二天。一個蛋糕、一束鮮花……今年的生日有點簡陋,卻十分有紀念意義。
身體檢查、打動員劑、采集干細胞,張濤在醫院一住就是好幾天。在這幾天里的所見所聞也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他說:“這里的病房住滿了病人,走廊里也擺上了加床,一點也不比醫院急診部的病人少。我以前沒想到生這個病的人會有這么多,可是配型的成功率這么低,才十幾萬分之一的概率,真希望志愿者能多一點,再多一點,這樣希望也能多一點。我有的時候和病人家屬們聊天,他們知道我是來捐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后,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心力交瘁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眼睛里也有了光。我想,我的到來,也給他們增加了一些信心吧。真心希望屬于他們親人的好消息也能早日傳來。”
(無錫日報 管佳芳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