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沿海地區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近年來江蘇在沿海開發過程中,嚴守生態紅線、堅持科學發展、走經濟與社會協調并進的綠色發展路徑,使沿海三市不僅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更是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區。
在鹽城大豐的荷蘭花海景區,郁金香剛剛過了花期,但花團錦簇的繡球、隨風搖曳的馬鞭草、萬朵玫瑰組成的多彩花墻又源源不斷地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從上海過來的游客章女士說,這里的環境很漂亮,真的不枉此行!
遵循水系分布和土壤特征,鹽城大豐在這片依海而立的鹽堿地上打造出這座有著“最美花園”之稱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2年開園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帶動當地近千人就業。
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潘勇表示,這種綠色環保的花海經濟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的,是生態經濟和發展并存的;從而拉動了整個第三產業和服務業,也就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除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外,江蘇沿海三市更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沿海開發全局:優化一二三產布局,明確農業和生態用地比例要達到20%以上;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對沿海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循環化改造,污水處理做到沿海鄉鎮全覆蓋;嚴把新上項目環評關,淘汰沿海小化工企業1000余家,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生態保護的疊加效應已經顯現,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各城鎮在港口建設、公共服務、人口集聚等方面的綜合承載力不斷提升,濱海旅游、健康養老、創意設計等以“綠色”“藍色”為鮮明特征的沿海產業帶正和沿海城鎮帶、風光帶匯聚共生。
江蘇省沿海辦規劃管理處處長王榮飛表示,在沿海開發中非常注重開發跟保護并重,推動沿海地區走出一條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的科學開發新路子;不但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沿海生態環境質量在持續地改善。
截至2015年底,江蘇沿海地區重要生態區比重控制在21.1%,高于國家規劃的15%的要求;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186個、生態村1214個;林木覆蓋率近25%、空氣質量好于二級標準天數比例達到65%……十三五時期,我省將加快推進沿海地區從資源走廊向經濟走廊和生態走廊轉變,在江蘇954公里的海岸線上形成綠色活力的沿海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