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張宏遠 丁躍進)日前,淮海工學院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黃海近岸海域生態系統響應試驗平臺在連云區高公島海域順利下水、投入使用。該平臺是淮工創建江蘇海洋大學關鍵時期的重要科研支撐平臺,平臺的建成,既能有效提升淮工海洋科學研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也將成為服務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增益平臺。
黃海近岸海域生態系統響應試驗平臺是淮工海洋環境團隊學習德國、日本等國家科研單位先進經驗后,設計建成的代表國際海洋生態系統研究前沿水平的海上試驗平臺。該平臺建筑面積達400平方米,采用高強度、耐腐蝕的HDPE材料建造,總重量達30噸,建設歷時兩年多時間,基本建設加設備投入共計405萬元。平臺上的海上試驗站以及配套的測試分析綜合實驗室建設完成后,能實現對海區環境的實時監測和原位研究,為海水養殖活動提供有效的監測數據,促進海水養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上很多涉及海洋生態系統問題的科學研究,主要通過實驗室受控實驗完成,但這種受控實驗和野外原位的情況相差甚遠,其得到的實驗結論無法準確反映自然海區內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國內外海洋研究工作者進行了諸多嘗試,海上試驗平臺便應運而生。”平臺負責人、淮海工學海洋生命與水產學院副院長徐軍田教授介紹。
據了解,黃海近岸海域生態系統響應試驗平臺不僅是淮工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重要海上研究基地,還可作為本科生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學校海洋特色學科建設、水平提升和江蘇海洋大學創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