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驗交流會最近在蘇州召開。近年來,“明天誰來種地”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隨著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新型職業農民的涌現,現代農業建設有了主力軍,展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注重學習,種田也要講科學
2013年,蔣文珍成立了盱眙縣維橋德珍稻麥種植家庭農場。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她將耕地整合連片,采取統一整地、統一耕作、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等一條龍機械化作業,一改傳統耕作模式,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省了勞動力。
“每年縣農委舉辦的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我都報名參加,還參加了縣農廣校舉辦的現代農藝專業中專班學習。”蔣文珍注重學習,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管理,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按照從培訓班學到的知識,她堅持選擇優質品種,使用生物綜合病蟲防治技術,種植的高產優質稻平均畝產超過625公斤。
2016年,國家加大了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財政投入13.9億元,將完成100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關鍵要靠人。”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事關“三農”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要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這條主線,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完善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提升農民職業化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能力、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保障能力、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服務能力。
創新提效,果園畝入兩萬元
作為擁有近千畝種植面積的果業合作社理事長,27歲的武進新型職業農民談劍波短短幾年完成了從城市到農村、從大學生到農民的轉身。
通過調研和學習,他從揚州獼猴桃研究所引進試種了紅陽獼猴桃、新西蘭黃金果;又與新疆農科院合作,針對當地土壤進行改良,在蘇南成功引種了新疆哈密瓜。這個被稱作“常州密瓜”的新品種,口感與品質頗佳,一上市就受到歡迎,每公斤賣到16元。2014年,談劍波又在園區引種了10畝紅心火龍果,讓熱帶水果在洛陽鎮安了家。去年,果園畝收入逾2萬元,總產值達300萬元,效益100多萬元。
不僅成為高效農業的弄潮兒,談劍波還熱衷于推廣示范成功的新品種、新模式,綠色、高效栽培技術輻射帶動全鎮800多農戶,推廣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他還在園區建有技術咨詢基地、農產品檢測室等服務場所,為社員和更多農戶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
全省各地有不少創新求發展、致富不忘“傳幫帶”的新型職業農民。“截至5月,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近30%。”省農委副主任蔡恒介紹,2015年我省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整省推進示范省,近年來我省每年投入1億元,專項用于職業農民培訓,“十三五”期間全省每年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度將達到50%。
分層次分類別,打造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率較高,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平均年齡58.6歲。省農廣校副校長陳光亞介紹,我省正分層次、分類別開展針對性培育,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提升一批對農業有感情、有經驗的“老農”。這類農民年齡在50、60歲以上,一直留在農村,長期從事農業,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耕細作的傳統,依然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力量。將采取學用結合、送教下鄉等模式,提升他們的能力和水平。
吸引一批有鄉愁、想創業的“新農”。對有志從事農業的返鄉農民工、在鄉農村青年,在土地流轉、資金扶持、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鳳還巢”返鄉創業,重點依托全省農業職業院校,采取集中授課、生產實踐和跟蹤服務三段式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培訓,培育新型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和農業企業創辦人。
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我省每年全日制涉農專業大中專生招生規模保持在1.5萬人左右,他們是今后農業的新生力量。加大“半農半讀”農民中等學歷教育,每年招生4000-5000名,省財政安排每生每年1200元的學費補助。蘇州、揚州等地采取“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方式,委托農業院校為農村基層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財政全額補貼學費。南京出臺大學生引進政策,對省內外大專以上全日制高校畢業生進入本市農業領域就業創業滿3年的,給予全額學費補助。
目前,江蘇全省共有家庭農場近3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7.2萬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9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書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