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7月8日,雨后的鹽城市大豐區大中鎮恒北村空氣清新,景色旖旎。綠葉含珠,一塵不染,寬敞筆直的道路如同剛剛清洗過,河水清澈,水禽相戲。道路兩旁,是整齊劃一的別墅群,23萬株高桿女貞、水杉、垂柳等組成的“綠籬笆”矗立在全村近18公里長的河道邊。今年60歲的村民胡俊寬說:“過去一下雨,河坡就會被沖出一條條深溝。栽上樹木后,再大的暴雨也不怕了,就像給這些河扎上了一道道‘綠籬笆’,不僅保了一河清水,還美化了我們村的環境。”
通過環境整治走生態發展之路,不僅僅是鹽城市建設宜居鄉村的明確目標,也是全市人民對于碧水藍天的深情擁抱。據市城鄉建設局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整治村莊14484個,創成三星級“康居鄉村”50個、二星級“康居鄉村”186個、一星級“康居鄉村”1593個、“環境整潔村”12655個,全市所有鎮村的環境面貌都得到明顯改善。
攻堅“短板”,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頭戲
鹽城市鹽都區潘黃街道仰徐村有一處占地約20畝的池塘,池塘南側有一座假山,一道銀白色的瀑布從假山上傾瀉而下;北側有4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泉眼,4股池水正從水下向外汩汩涌出;池塘四周種滿了美人蕉、金錢菊、垂柳等花卉植物。一眼望去,池水蕩漾、垂柳搖曳、喜鵲低飛……
“這附近還建有一座污水處理廠!”順著仰徐村監督委員會主任徐兆立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池塘邊的一片綠化地內,掩映著一座約1米高的小屋,小屋內安裝著一臺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目前我們村像這樣的裝置一共有6臺。自從有了這些污水處理設備,村里的生活污水全部經地下管網排入污水處理池處理,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而凈化后的水既可以用來澆花,又可以排入池塘供噴泉噴水使用。”
保持干凈整潔的村貌,是建設美麗鄉村的起點。市城鄉建設局負責同志表示,鹽城市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緊緊扣住“缺乏必要的治污設施”這一最突出短板,始終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頭戲。如大豐區先后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9座,鋪設截污管網300多公里,建成微動力和有動力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0個;鹽都區建成智能控制垃圾處理調度中心1座、垃圾中轉站18座、垃圾房(池)2966個,配備垃圾桶2.6萬只,配置垃圾運輸車276輛;阜寧縣三灶鎮樓子村建成了全省首座秸稈聯戶工程,既解決了收割季節莊稼秸稈處理難的問題,又方便了居民、改善了環境……
強大的資金支持是鹽城市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據介紹,目前市縣兩級均將農村環境整治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市財政每年安排整治專項資金2000萬元,各縣(市、區)每年拿出3000萬元至5000萬元實施以獎代補,同時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完成農村環境整治投入30多億元。
打造亮點,構建彰顯個性特色的村莊風貌
一片竹林、一棵古樹、一塘清水、一幢老屋……往往這些就是一個村莊的獨特符號。在鹽城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鹽城市一方面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保護原有林木河道和本土生態環境,維護原有村莊形態;一方面努力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亮點,盡量凸顯村莊個性。
在阜寧縣羅橋鎮沿邊村,記者看到這里的徽派建筑、通幽廊橋、柏油馬路、溝塘河畔,無不掩映于翠竹綠海之中,這里一簇,那里一團,房前屋后,疏密有致,傲然挺拔,濃蔭蔽日。“竹子是我們村的寶貝,也是特色和優勢所在。”沿邊村黨總支書記劉志卓說,村里的竹子是一肖姓祖先在民國時期移民時帶來種下的,屈指算來,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所以我們在環境整治時,既注重對百年‘竹海’的保護,又加強了新的綠化規劃和建設,不僅道路、溝渠兩側種上了樹木,村里家前屋后、其他小塊空地也都做成了綠化景點,現在我們村哪兒都是綠滿院、花飄香。”
東臺市甘港村建成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中國東臺村史館,收藏著土地改革以來農村發展實物及資料2000多件,成為全省黨史教育基地。村內百坊園、百草園、百果園核心景區建成開放后,成為東臺近郊鄉村游的新亮點,吸引上海、蘇南和周邊地區的游客紛至沓來……
隨著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向縱深推進,鹽城市不少鄉村已不僅僅滿足刷個大白墻、河道清個塘、擺個垃圾箱,而是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發展、城鄉空間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文化特色彰顯等,努力構建美麗多元的村莊特色風貌。
落實管理,讓美麗鄉村“顏值”永駐
每天,胡俊寬都要把自己保潔區域內的道路仔仔細細清掃一遍,河道清理干凈,把垃圾傾倒至附近的垃圾池內。作為一名保潔員,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現在,恒北村名氣這么大,隨時都有領導和游客來,他們就是監督員,我可不能給恒北人丟臉。”
“村莊整治好了,如何讓村莊一直美下去成了我們要考慮的關鍵。”大豐區委農工辦主任潘偉說,2012年,大豐在全市率先出臺了長效管理辦法,在此基礎上,每年進行完善提升,切實強化長效管理。去年9月10日,該區還明確了區住建局為全區村莊環境長效管理責任部門,內設長效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區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工作,全面推進田水路林村“五位一體”的網絡化、包干制、一盤棋、全覆蓋的長效管理機制。
在如何落實長效管理上,其他縣(市、區)也動足了腦筋,如阜寧縣按照“治管并重、即治即管”的要求,共聘用村居管護人員2355名,參與全縣農村環境日常保潔;鹽都區開辟了“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常態化專欄,出動車輛巡回宣傳,強化群眾環境意識,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同時把農村環境“五位一體”長效管理內容列為《村規民約》重要條款,讓保護農村環境成為廣大村民共同遵守的自覺行動;建湖縣采取以獎代補的方法,按季度對各鎮(街道、區)長效管護工作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按季度下撥管護資金到各鎮(街道、區)專門賬戶,保證河道管護工作常態化……
“下一階段,我市還將進一步加大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力度,實施‘環境整潔鎮’達標建設,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鄉村特色風貌、公共服務功能、長效管護水平、建設整治效應持續提升,為建設‘強富美高’新鹽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市城鄉建設局負責同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