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玢 通訊員 王一平 王雅萱
【連網】在海州區便民路的整治現場,總能看到海州區市政工程養護管理一處工程科科長楊友凱的身影。他或是在勘察現場,或是在調解矛盾,或是在進行技術指導,幾乎從來閑不下來。這位工作了27年的老工程師,在便民路的整治過程中,還是技術員、指揮員、調解員。
技術員兼調解員 嚴格把關道路質量
每天早上,楊友凱總是不到8點就開車出了門,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把正在修的14條便民路轉一遍。要是施工現場遇上技術難題、矛盾糾紛,一上午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便民路改造雖說是民生工程,但是有些居民并不“買賬”,總是給楊友凱出“難題”。部分路段人行道破損嚴重,雨水管道排水不暢。老楊在勘察完地形后,決定把管道拆除重新鋪設,但是卻有居民以影響出行為由阻撓。多次勸說后,工程才能正常施工。
多次考察后,老楊發現,不少道路因為建設年代久遠,使用期限長,路面出現不均勻沉降。為了增加道路的使用壽命,老楊要求施工隊重建的人行道必須在底部用混凝土墊基,上面加上3厘米厚的砂漿,最上面再加上6厘米砌塊,這樣嚴格的質量把關讓過往居民出行再無后顧之憂。
半夜占地兒早上修路 青年路改造時間受限
便民路改造遇到的鬧心事可不少。在熱鬧的青年路,施工就遇到重重障礙。因為青年路上有花鳥市場,白天來往行人多,無法正常施工,施工隊只能等到半夜才動手,就這樣也沒少遭埋怨。
“晚上居民都在休息,大型機器無法進場。早上開工的話,又有居民反映孩子要看書備考,也不能施工。”老楊無奈地告訴記者,施工隊只能半夜進場把需要整治的地段占下來,等到第二天上午學生出門,整條街人比較少的時候施工,因而青年路的整治進度明顯慢于其他路段。
修建臨時便道協調管道安裝 對百姓“有求必應”
龍河北路無疑是此次改造工程量最大的路段,也是最讓老楊操心的路段。這條路平時塵土飛揚,被破壞的人行道坑坑洼洼,一到夏天就積水。
昨天,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長120米、寬5米的道路已經被扒開,露出了下面錯綜復雜的管線。“所有管道交錯在一起,施工難度非常大,每個細節都要處理好。”現場施工人員王長華告訴記者,這里面有3條自來水管、2條煤氣管、1條新燃氣管、1條雨水管,每條管道都關系著不少家庭,因而改造的壓力相當大。
不僅施工本身困難重重,居民的不理解和抱怨也成為困擾老楊的難題。龍河北路的房屋大多已經有二三十年歷史,住在里面的多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修路這段時間肯定會影響居民出行,但是要一直不修好,那影響會更大更久。”為了方便居民出行,老楊讓施工隊修了臨時便道。施工前,老楊作為調解員去自來水公司和燃氣公司溝通如何改造管道,并找來了相關的專家支招,最終施工隊重新安裝了雨水管道。
面對居民的要求,老楊通常有求必應,“我們做事情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不能到最后錢花了,老百姓還說你不好,所以對于他們的要求我都盡可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