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文)這幾年,一打開電視,滿屏的生活倫理劇,想必看過的親們,對婆媳、翁婿關系已經有所了解了,雖說生活并沒有電視劇那么狗血,但戲劇終究是源于生活的。
曾經是父母羽翼下的雛鳥,結婚后卻要單飛。選擇婚后和父母同住的,自然是可以少做很多煩心的家務事,也符合中國人幾代同堂的傳統氛圍。可是,同一屋檐下的故事卻不是每一個都溫馨,不忍看到父母寂寞的背影,也不愿意二人世界中平添幾許不和諧的聲音,著實讓人為難。那么,婚后的你,面對是否愿意和父母同住這個問題,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贊成派 父母好,兒女才好
29歲的張莉,在結婚后的第二年,終究遂了丈夫的心愿,把寡居多年的婆婆從山東接了過來。如今,一家人三世同堂住在一套三室兩廳的樓房里。說起與婆婆共處一室的感受,性格溫和的張莉,以“真的挺好,沒有想象中那么緊張”來形容自己的婆媳關系。
“新婚時,我雖然不希望二人世界被打擾,但婆婆寡居多年,為了盡孝心,老公還是很想接她過來一起同住,但婆婆自己也并不愿意。直到我們婚后第二年有了孩子后,婆婆才來幫我們帶孩子。”張莉介紹,雖然婆婆帶孩子的老方法會與他們有沖突,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使他們少了些自由,但讓婆婆長期單住或去養老院,在感情上家里人都無法接受,婆婆也一定會有種被遺棄的凄涼感。已為人父母的子女又怎能不念及父母的養育之恩,讓他們安享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更何況老人對孩子那份盡心盡力的愛,是保姆無法比擬的。
“但是和老人住在一起,一定要學會尊重和包容。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都是不一樣的,難免會有碰撞,要做到及時溝通,我們小一輩不可能把我們自己固有的生活習慣強加給他們。”已與公婆住在一起5年的杜娟認為,要想和平共處,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與老人同住的,必須拿出“凡事讓著點,有事多商量”的態度。
“我的公公性格比較強勢,什么事都得聽他的。他說話,我就不發表任何意見。婆婆就很好,什么事情都不會勉強我們。不過他們對我還是很好的,在家我照樣可以睡懶覺。”杜娟說,老人跟孩子鬧矛盾是因為年齡差異造成的觀念代溝,年輕人讓著點就行了。總體來說,與公婆同住,在家務方面省了很多事,買菜做飯、帶孩子、洗衣服,老人確實付出很多。忙碌了大半輩子,還要圍著兒女轉,一想到這些,還有什么理由不孝順他們呢?
反對派 住一起沒有自己的空間
新婚才3個月的劉健,最近因為是否要去丈母娘家住而與妻子屢次發生爭吵。因為家庭條件不太好,劉健結婚時買的是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除去高層樓房的公攤面積,房屋實際面積只有70多平方米。丈母娘打從一開始對女婿的新房就不滿意,隔三岔五過來送菜做飯,話里話外老是鼓動暗示女兒搬回去住,可劉健一直不答應。
對此,劉健有自己的理由:“我不想回丈母娘家住,主要是因為和對方父母住在一起,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壓力,感覺沒有自己的空間了。我和老婆的言語和動作難免有些親密,兩個人的世界無拘無束,一個眼神、一個暗示都是一種難以言傳的甜蜜。一旦與父母同住,兩個人的世界就多了一道屏障,所有的親密舉止就得悄悄轉入地下,無形的壓抑會影響新婚夫婦的愉快心情,天長日久,會積壓許多不滿和怨言,或許矛盾就會由此而生。處理不好必然影響家庭團結,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是否該與對方父母住在一起,恐怕投反對票最多的還是媳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媳婦和婆婆好得像親生母女的,估計很少。
“我不是不想孝順婆婆,實在是沒有辦法和婆婆溝通。婆婆是那種思想守舊的人,老想讓兒子管住媳婦。我現在就常常為婆婆的事跟丈夫吵架,其實我們以前還是很恩愛的。外面工作忙,回家還要小心翼翼,怕自己不小心說錯了什么,做錯了什么,久而久之覺得很累。”婚后一年毅然決然從婆家搬出來單住的阿琴認為,與公婆分開過還能保持一團和氣,真要住在一起,鬧到不可開交再分開那才是不孝呢。孝順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如果住在一起大家都不愉快,那還談什么孝順?
中立派 分與合,讓老人自己選擇
在婚后是否與父母同住的問題上,除了旗幟鮮明的贊成派和反對派,還有一部分人是模棱兩可的中立派。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跟老人一起住,還是分開住,都不完美。第一種忽略了子女的個性,第二種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每個人年輕時都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每個人老的時候也都希望兒女圍繞身旁,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人之常情。是否與父母住在一起,斷然選擇是或者不是都有點武斷,能否在不破壞大家庭氛圍的情況下,照顧一下個人的私密空間?比如,選擇與父母居住在同一幢樓的不同單元,或同一居民小區,和父母做鄰居。”今年40歲的孫昊選擇了婚后與父母住在同一棟單元樓,十幾年過去了,自己的小家庭與父母相處得很融洽。他們住在3樓,父母住在5樓,這樣既與老人保持一定距離,沒有破壞子女的獨立生活空間,又離父母比較近,可以隨時照顧日益年邁的父母,讓他們感受到晚年幸福。
“我覺得分與合,這個選擇題留給父母做更好。”準備明年5月份結婚的李芳認為,無論是哪方的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我們拉扯大都不容易,為什么要跟自己的父母較勁呢?是否與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先跟老人商量商量,尊重他們的選擇。她說:“有的老人家愛清靜,跟年輕人住反而覺得吵,也看不慣他們的前衛做派;有的老人愛熱鬧,喜歡一家大小團團圓圓的。不管他們怎么選,咱們晚輩都應該高高興興地接受,只要他們開心就好。如果老人愛跟你一起住,你卻說讓他們單獨住,老人會覺得你嫌棄他們,心靈上會很受打擊的。我們自己總有一天也會老,多為老人想想吧。”
■ 專家建議:
婚前必須考慮是否與父母同住
近日,有某知名婚戀網站,針對未婚青年男女,做了一項關于“婚后是否愿意和父母一起住”的小調查,53.57%的受訪者不愿意與父母同住,他們覺得和長輩有代溝,生活習慣也大相徑庭,如果總是鬧得不愉快反倒會影響親情。但是,也有三成受訪者愿意與父母住一起,他們認為,住在一起可以互相有個照應,比如長輩可以幫忙照看小孩,父母年歲大了自己也方便盡盡孝心。
至于“和父母一起住最大的問題”,34.62%的受訪者認為“思想觀念、生活習慣不同”是最大的問題,同時“不自由,沒有私人空間”的占有30.33%,另外還有近兩成人表示房子不夠大,住在一起太擁擠。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婚后是否和父母同住,是即將邁入婚姻殿堂的準新人必須考慮的問題,有些人因為家長堅持要同住,而自己又沒有決定權而放棄了這段感情,實在是可惜了。準新人應該據理力爭,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或許能找到另一種對策。而家長也應該多理解年輕人,兒孫自有兒孫福,小家也有小家的幸福。
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專家建議,婚前應該對婚后各種問題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如果決定要與父母同住一個屋檐下,那就要多磨合生活習慣,多體諒父母,百善孝為先,讓他們好好享受天倫之樂。如果堅持要分開生活的話,那也要定期回家看望父母,獨居老人的寂寞是年輕人無法體會到的。
記者手記
讓孝親保持
“一碗湯距離”
10月15日,全國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開展社區養老服務的3個文件征求意見座談會在合肥召開。會上,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養老服務業、宜居環境規劃設計等出臺,希望國家強制立法,保障貫徹實施,鼓勵讓子女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居住距離,維護和穩固家庭親情。(10月15日《中安在線》)
“一碗湯距離”最初興起于日本,即父母和孩子兩家之間的最佳距離是“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一碗湯距離”在我國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它考量和兼顧到了兩代人共同的情感需求,有了“一碗湯距離”,兩代人既能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又能保持相對便捷的密切聯系,它更大的意義在于倡導年輕人自立自強、尊老敬老。
距離產生美。子女與父母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既可以與父母不即不離、相互照應,又不會因各自飲食、起居習慣的差異而相互影響,尤其對那些空巢老人來說,“一碗湯距離”將有效地解決老人的情感危機,給老人帶來精神慰藉。“一碗湯距離”讓平常人感受到的是溫馨,而一些精明的商家卻從中嗅出商機。據報道,已有商家正著手開發“一碗湯距離”樓盤,來滿足兩代人的居住需求。
當然,“一碗湯距離”只是現實中的一個有形距離,隨著通訊的發達、交通的便捷,有形距離已經不再是問題,就怕存在于兩代人內心的無形距離。如果兒女心有“一碗湯”,當然會常回家看看,哪怕父母的一個電話,兒女也會如約而至,而如果兒女對老人缺乏關愛,即便相距不遠,卻視為路人,少與往來,只在過年過節禮節性地拜會一下,又會讓這“一碗湯距離”失去美感。
看來,要在獨立和親情之間尋求一份和諧與統一并不容易,這“一碗湯距離”到底該有多遠,還是應該由各人自己把握。不過,百善孝為先,每個兒女都應該讓老年人過上安全、有品質、有人文關懷的晚年生活,因為這直接關乎家庭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