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德銳 趙曼)“掃廁所又臟又臭,現在的年輕人誰愿意干這個呀,當年,我35歲進環衛就掃廁所,今年我已經65歲了,我的老伴也被‘逼’著掃廁所,沒想到,兩個人一干就是整整30年啊。”腳上穿著拖鞋的顏士良一邊沖刷廁所一邊介紹,短短10分鐘,他已經將廁所沖洗得干干凈凈。他笑著說:“這是我今天第三遍打掃了。”
為養家 夫妻倆堅持“掃茅房”
顏士良的老家在東海青湖,他上有2個姐姐、下有2個妹妹,在他未成年時,父親就已離世,母親獨自拉扯5個孩子。由于家里窮、孩子多,顏士良小學沒念完便回家務農,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婚后添丁增口,家里的經濟負擔更重了。1985年4月,顏士良和妻子劉兆花決定進城打工,希望一家人能過上好日子。可是初到“新浦街”,人生地不熟,只會種地的他沒有一技之長,空有渾身的力氣卻找不到工作。正在他垂頭喪氣之時,一個朋友問他:“你想不想進環衛掃廁所?”顏士良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干。”從此以后,顏士良從農戶變成了一個專業“掃茅房”的。他負責打掃男廁所,掃女廁所也需要人手,他又讓妻子跟他一起干。“我還記得,她第一次掃茅房時,被臭味熏得嘔吐不止。其實,剛開始干時,我也有些受不了,干完活后回家都吃不下飯,不過時間長了就適應了。幾十年來,掃廁所的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和老伴堅持了下來。”顏士良說。
30年 用壞了千余把掃帚
顏士良說,以前“新浦街”都是旱廁所,又沒有化糞池,每天要清淘糞坑,還要用糞車運走,一車至少有二三百公斤,沒有力氣的人根本拉不動,有時候糞車裝得滿了,遇到坑洼路段,糞水會噴濺而出,臟臭的糞水會噴濺到身上、臉上甚至嘴里。最令他無法忍受的是,自己辛苦的付出卻得不到理解,甚至還遭到歧視。
顏士良說:“當時,我一個人要打掃十二三座廁所,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把廁所打掃干凈了,不能讓人說三道四。正常情況下,一天打掃2次,我一天要掃4遍以上,只要看到哪里臟了,我就會及時清掃。夏天時臭味大,為了減輕廁所的異味,我會噴灑消毒水等,每周要用硫酸燒一遍糞道保持清潔。30年來,我用壞了1000多把掃帚,用壞過四五輛糞車。”
獲榮譽 老人依舊踏實工作
如今,市區的旱廁所早已被改造為水沖廁所,公共廁所的衛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大大減輕了清掃的勞動強度,再也不用拉著數百公斤重的大糞車“招搖過市”了,不過清潔質量要求更高了。
65歲的顏士良,只負責看管藝北市場東側的一座免費公廁,不過這里是老居民區,附近又有一個菜市場,如廁的人流量大,他一天至少要打掃4遍,不過,他感覺已經很輕松了:“自從告別了旱廁所,我已經開始‘享福’了,現在打掃一座水沖廁所,一次半個小時就能搞定了。”
顏士良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年,辛苦的汗水為他換來一個又一個榮譽:年度精神文明建設一等功、市城管系統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捧著一本本鮮紅的榮譽證書,顏士良感慨地說:“我只知道踏踏實實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沒想到卻得到這些榮譽,我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