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天氣悶熱時,你會感覺頭暈惡心嗎?是不是經常一身汗,衣服上總有一大片白色汗堿?有沒有總是口渴卻越喝水越渴的情況?如果被說中了,你就得多個心眼了,小心中暑找上門!
7月以來,全國多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讓大家感到不適,尤其對于需要長時間在室外工作的人群來說更是難熬。在全國多地還出現了多位熱射病患者甚至死亡病例,更是為大家敲響了一記防暑的警鐘。
到底該如何科學防暑?你知道嗎,有時錯誤的做法甚至可能引起中暑、加重癥狀。
北京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醫師陳超、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博士,一起為你分享高效防暑訣竅。
誤區1:防暑即防曬,捂嚴實了最好?
錯!
人體是恒溫的,體溫保持在37℃左右,大腦中樞會對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進行調節。但如果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氣溫高于32℃,濕度大于60%)長時間停留、重體力勞動、大量運動,就會有中暑的風險。通常來講,濕度越大,人的體感溫度就越高,也更容易中暑。
而一旦人體產熱和散熱的功能失衡,就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口渴、乏力、精神不振等中暑癥狀,嚴重的還可能直接暈厥失去意識、引發多臟器衰竭,重度中暑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熱射病”了。
那為什么說不能捂太嚴實了?因為人體主要的散熱器官是皮膚,在炎熱的夏天,主要靠汗液蒸發和空氣對流帶走熱量,如果你穿得太厚或是穿了不透氣的衣服,就會導致人體散熱受阻,就更容易中暑。例如,負責核酸檢測的醫護人員“大白”,需要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高溫天氣下就容易出現中暑癥狀。
因此,建議大家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停留時,注意科學補水,物理防曬選擇撐傘,要穿涼爽透氣的衣服,幫助人體更好地散熱。
誤區2:渴了才喝水,一口氣喝的越多越好?
錯!
因天氣熱、大量運動等原因過度出汗時,我們更要主動飲水。因為當你感到口渴時,就表示身體已經很缺水了,如果還伴有頭暈、乏力等癥狀,則代表著人體發生了脫水。所以,如果你很怕熱,在夏天經常出汗,特別是出大汗,衣服上明顯有很多汗堿,無法避免大量運動或是長時間待在高溫高濕環境中,那就得提前補水,不能等脫水了再補。
常見的可能導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包括高強度、長時間、大運動量的活動,如馬拉松、踢足球、打籃球、負重越野、高溫天氣跑步、登山等;高溫天氣下長時間的室外活動,如逛街、戶外工作等;另外發燒等疾病狀態導致的流汗,嚴重腹瀉嘔吐、尤其是短時間多次上吐下瀉等也有引起人體脫水的風險。
那補水應該喝什么?正確的答案是補水的同時不要忘記補充電解質。“噸噸噸”灌一大杯涼白開雖然暢快,但可能導致脫水進一步加重,因為人體在脫水情況下已經丟失了電解質,這時如果喝大量的白水,會讓體液中的電解質濃度進一步稀釋,人體為了維持原有的電解質濃度就會努力地排水,這就是“自發性脫水”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人體在脫水時會越喝水越渴、越喝水越排。
那什么是電解質水?電解質水中富含鈉、鉀、鈣等離子成分,并且有低量的糖。糖分能幫助水分在小腸中被吸收,促進胃排空率,從而實現科學高效的補水。
電解質水可以自制,如果你怕麻煩或追求口感,也可以直接買電解質飲料。而如果中暑的癥狀比較嚴重,則需及時就醫,通過口服補液鹽、輸液等方法補充電解質,幫助人體恢復電解質平衡。
電解質對健康這么重要?當然,我們常聽到的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都是用來描述人體內環境的,只有內環境穩定,人體才能保持正常運轉,在外界發生變化時做好調節。面對高溫高濕天氣,出汗會帶走體內的電解質,出汗時衣服上的汗堿就是你丟失的電解質,而出汗過多會造成電解質紊亂。
人體在電解質缺少的情況下會有很多的癥狀產生:在血鈉低時會惡心嘔吐、頭暈腦脹、疲倦乏力,在血鉀低時容易感到明顯的乏力,還可能出現心律失常,在血鈣低時會抽筋、肌肉功能降低甚至發生肌無力。血鈉過低還可能引發腦水腫,導致人體無法調節產熱和散熱的功能,讓中暑加重。因此,在高溫高濕的酷暑天,及時補充電解質水非常重要。
誤區3:不感覺熱就不會中暑?
錯!
嬰幼兒、兒童、肥胖者、久坐人群、孕婦,以及在高溫天氣里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體育運動的年輕群體等,都屬于易中暑人群。其中,勞力型熱射病多見于既往健康的年輕人,如運動健身人群、消防員、建筑工人、快遞小哥等。
此外,小孩、有基礎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因中樞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致使人體散熱功能障礙,對外界溫度的感知也比較弱,因此比一般人更容易中暑。以上特殊人群及其家人需要格外注意,尤其腦梗塞、腦出血、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更需小心。
陳超醫生告訴小編,每年都有粗心的家長沒有及時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因為怕著涼而給孩子穿太多、不敢開空調,或是讓孩子待在悶熱的車內,導致孩子發生中暑。兒童尤其嬰幼兒的體溫調節功能還未發育成熟,對冷熱也不那么敏感,因此家長需要多留心,小心矯枉過正,孩子沒著涼反而中暑。
對于普通年輕人來說,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如果出現了大量出汗、頭暈、頭痛、口渴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升高,可能都是“先兆中暑”,而對于兒童則可能出現口干多汗、身上起紅疹、四肢無力、沒有精神等癥狀。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都需要及時脫離高溫環境,迅速降低周圍環境溫度,如前往陰涼通風處、進入有空調的房間等,同時還要及時補充電解質水分。
誤區4:追求極致的“0糖”?
錯!
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不少消費者、尤其年輕群體在日常飲食中追求“0糖0卡0脂”,害怕多吃一口含糖食品都會胖,甚至斷了碳水和水果。雖然保持健康需要“控糖”,但糖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健康飲食中是需要攝入適量糖分的。
為什么用來補水和電解質的“糖鹽水”中要加糖?電解質飲料中也含低糖?因為糖能夠幫助腸道更好地吸收水分,讓補水更高效,進行科學補水。
同時,糖還能夠為大腦供能,從而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轉,切忌因為矯枉過正的飲食習慣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實際上在高強度長時間運動后適量補充碳水,有助于緩解疲勞和肌肉恢復。”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博士說。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現在雖然立秋了,但依舊處在伏天里,今年伏天比較長,有足足40天,到了8月25日才算出伏。對于尚在伏天的人們來說,不管是防暑降溫,還是運動補水,及時補充電解質總歸是沒錯的,不管是自己配一點糖鹽水,還是選擇電解質飲料等,不要忘記隨時隨地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