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 編者按:“清輝悄灑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年中秋與國慶相遇,親情和愛國情在節(jié)日里激蕩。節(jié)日團圓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識。每到中秋月圓時,總能勾起人們對家的思念、對國的牽掛。不管生活節(jié)奏如何加快,節(jié)日就仿佛一個紐帶,把我們與國家緊緊相連。共賞一輪明月,共品家國情懷,凝聚無限力量。
濃到化不開的情
今年適逢國慶、中秋在同一天,前者與“愛國精神”密切聯(lián)系,后者與“家人團圓”密不可分;“愛國”與“愛家”在此刻有機融合在一起——正是在這種情感的哺育和支撐下,中華民族才在漫長歲月里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
陳鳳桐是我市著名書法家,假期里,除了寫書法、會好友之外,就是與家人度過溫馨的“大團圓日”。最令他開心的是,年過九旬的胞兄及其子女來連與之相聚。“大哥雖年高,但步履輕盈。與大哥回憶童年往事,尤令我對他特別敬重:為人質(zhì)樸,和善處事,與世無爭。”他們一起登山望景。“中秋就是團圓日,能與大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相聚,是我們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陳鳳桐感慨道。
對于我市騎點自行車俱樂部的朱加龍而言,他過了一個獨特的假期——他和隊友們一起路過荊州,直達武漢。“武漢封城恍如昨日,現(xiàn)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熱鬧非凡,讓我感受到咱們國人強大的凝聚力。”而這段騎行,讓他感受到祖國壯麗山河的同時,也得到了進一步鍛煉。10月3日的境況讓他唏噓不已:“邂逅山城的秋雨,幾乎一天都在雨中騎行,一個坡連著一個坡,136.9公里,抵達梁平時已是夜晚……”為此,他還賦詩一首:六日行程雨作伴,山高坡陡只等閑。他日車友還邀戰(zhàn),豪情依舊赴騎緣。(記者 張晨晨)
相聚“云”端慶雙節(jié)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jié)合一,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留學生來說,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受疫情影響,他們無法回國,只能用他們特有的方式歡度國慶節(jié)和中秋節(jié)。
“疫情發(fā)生至今,爺爺去世,朋友結(jié)婚生子……在海外的我只能通過手機感受每一次的變故、每一次的喜怒哀樂。閑下來時,就會任思念泛濫。”今年是港城人韓濤在莫斯科工作的第四年。對于他來說,節(jié)日期間堅守崗位早已成為習慣。“以往中秋節(jié)我們會聚餐,讓一起工作的同胞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考慮到當?shù)匾咔椋衲晁袘c祝活動取消。”韓濤表示。盡管如此,他所在的公司依然為全體人員準備了中秋月餅。“我在雙節(jié)當天給家里打了電話報平安。和往年一樣,和親人們‘云’聚餐、‘云’賞月。”韓濤表示,這是他在海外工作經(jīng)歷中的特別回憶。
在莫斯科留學的港城學子張悅也和同學在線上慶祝雙節(jié),雖然不能面對面,但氣氛依舊熱烈。中國駐俄使館還為留學生們準備了月餅和“健康包”。在收到禮物后,張悅在朋友圈寫下這段話:“疫情之下的雙節(jié),更讓我們感受到來自祖國的關懷和溫暖。懷揣對國和家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惟愿早日學成,報效祖國!”(記者 伏廣進)
手工月餅飽含別樣味道
本報訊 月餅作為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美食,深受大家的喜愛。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許多市民在家自己做起手工月餅,不僅品嘗了美食,也體會到親手制作的樂趣,讓中秋節(jié)的氛圍更加濃厚。
每年中秋節(jié),家住連云區(qū)的市民張慧都會在家制作月餅,今年也不例外。張慧說:“今年女兒考上了徐州的一所大學,受疫情影響,她就不回家過節(jié)了,我和她爸打算給她個驚喜,6號帶點家鄉(xiāng)美食和手工月餅送給她和室友們品嘗、分享。”
張慧說:“要想月餅味道好,餡料很有講究,月餅的餡都要精挑細選,芝麻、核桃等果仁類食材都要炒過,然后再包裹到豆沙里。”
一邊說話一邊忙碌,她用心地和面、搟皮、包餡、壓模……很快,各種月餅就制作完成了,屋里充滿月餅的香甜。張慧說:“冰皮月餅不需要烘焙,做好后直接食用,很受年輕人喜歡。”
記者隨手拿起一個蔓越莓月餅品嘗,味道好極了。張慧說:“我每年都會制作手工月餅,雖然有點費事,但是想到親戚朋友們能夠吃到我做的月餅,很有成就感,也很幸福!”張慧說:“現(xiàn)在很多人念舊,且純手工月餅比機器制作的味道更醇厚,也能讓親朋好友感受到別樣的‘中秋味道’和親情團圓的溫暖。”(記者 張晶晶)
萬家團圓更加懷念戰(zhàn)友
10月1日中午,93歲的張昭義和家人共品中秋團圓佳宴。飯后,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一枚枚軍功章,向后輩講述它們的故事。
“這是志愿軍特等功勛章,這個是堅守青藏線二十年的勛章,這是解放軍勝利功勛榮譽章……”老人瘦硬寬大的手在那些勛章上撫摸、移動。這位1949年2月從家鄉(xiāng)朝陽(市開發(fā)區(qū)朝陽街道)入伍的老兵,入朝參戰(zhàn)時編入志愿軍汽車12團。
“當時我軍前線彈藥告急、物資告急,戰(zhàn)友們餓著肚子打仗。為了早一刻把彈藥、物資送到前方,我和戰(zhàn)友們不僅要和敵機捉迷藏,在炮火彈雨中穿行,還時常與塌方的路況較量。”在抗美援朝期間,他駕駛運輸車輛,無數(shù)次躲過敵機瘋狂轟炸和掃射,創(chuàng)造了志愿軍安全行使5.3萬公里的新紀錄,把作戰(zhàn)物資送到我作戰(zhàn)部隊前沿陣地。
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他先后榮立特等功、一等功、大功各一次,小功兩次,獲得“萬里號紅旗”一面以及朝鮮最高會議頒發(fā)的軍功章一枚,和二級戰(zhàn)士榮譽勛章等。1953年,他光榮地被選為志愿軍歸國觀禮代表團代表。
他熱愛學習,堅持讀書看報,經(jīng)常進行紅色宣講。每逢年節(jié)和重大紀念日,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和志愿服務組織都會上門慰問。“黨和政府對我們這些老兵非常關愛。”他說,中秋月圓又逢國慶,想起了那些犧牲的戰(zhàn)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了如今幸福、和平、安寧的生活。(記者 史衛(wèi)平)
中秋國慶過出年的味道
“老爸,來嘗嘗牛肉味的月餅。”“我剛剛吃完晚飯,又吃了一只大螃蟹,現(xiàn)在啥口味的月餅都吃不下。”中秋夜,家住東海縣的袁青青兄妹4人陪父親吃了今年第一頓“團圓飯”。飯后,他們爭相給父親遞上自認為最美味的月餅。
袁青青說,雖然他們兄妹幾個生活在一座城市,但要聚到一起也不容易。特別是父親,年過六旬卻最為忙碌。自母親去世后,他就獨自經(jīng)營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廠,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我們姐弟勸父親歇一歇,把加工廠轉(zhuǎn)給別人,但他說這是他和母親多年奮斗的成果,怎么能輕易放棄!我們知道,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在支撐著他,便不再勸他,只想盡可能地多陪陪他。”
年初,兄妹幾個曾約定春節(jié)期間好好陪父親,不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們的計劃。特別是她作為公安系統(tǒng)的一名工作人員,更要堅守在工作一線,團圓飯不得已“泡湯”。
如今,大家心心念念的安寧生活再次回歸,特別是這個中秋、國慶雙節(jié),對很多人來說似乎過出了春節(jié)的味道。”袁青青感慨道,“相聚的日子總是那么美好,這份美好會一直留在心間,成為我們努力前行的不竭動力。”(記者 肖婷婷)
雙節(jié)里的雙城記
10月5日,記者來到海州古城,滄桑的朐陽門城樓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道路兩邊掛著國旗,營造出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
“我們在這兒拍一組婚紗照,回蘇州再去觀前街拍一組。晚上到這里賞月,一定很有意境。”旁邊兩個年輕人的對話引起記者的興趣,便和他們聊起來。男子叫莊旭,今年28歲,是連云港人,女朋友閔蓉是安徽人,兩人都在蘇州一所大學當老師,這次他們回家過節(jié),順便逛逛。
“我們打算回蘇州就領證。最近一直在琢磨婚紗照怎么拍,畢竟一輩子就一次,想特別點。本來打算在蘇馬灣和金雞湖各拍一組,今天來到海州古城,覺得鼓樓和朐陽門都很有味道,就想在這兒拍一組,回蘇州后到觀前街再拍一組,既有自然風光又有歷史底蘊,還能體現(xiàn)兩座城市的特色,主題就叫雙城記。”閔蓉說。
“這是你第一次來連云港嗎?”記者問閔蓉。“不是,第二次來。我喜歡這里,很干凈溫暖的城市,有山有海,人們很和善,氣候也好。今天的天空特別藍,美極了。這次回來過節(jié),親戚、朋友這家送點海鮮,那家送點水果,特別有團圓的氣氛。我們兩人在蘇州都屬于外地人,回到這里,我感覺真的是回家了。”
從蘇州回來,莊旭和閔蓉帶了陽澄湖大閘蟹,而本地的梭子蟹也迎來豐收。“中午的家宴,我們桌上擺了一盤大閘蟹、一盆梭子蟹,大閘蟹小巧鮮香、梭子蟹豐腴肥美,就像兩座城市,一個精致、一個豪爽。”莊旭說。(記者 莊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