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通訊員 張開虎 徐云邦)進入四季度,“大干四季度、勇奪全年勝”在連云港大地拉開帷幕,“大干”成了主旋律。
為全力沖刺目標任務,全市各行各業快馬加鞭,以“快”破局;三縣三區競相奮進,縣域經濟龍騰虎躍。
近日,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對外發布2023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多個2023年度“全國百強”榜單出爐,東海、灌云等縣區紛紛上榜個性化榜單,讓人們看到了連云港縣域經濟向著百強縣(區)奔跑的姿態。
成績固然可喜,但我們也要看到,“市強縣弱”的狀況依舊存在。如何變“一城一池單打獨斗”為市縣一體“攥指成拳整體推動”,成為連云港縣(區)經濟著力要解決的問題。連云港市委黨校教育長盧山表示,連云港市要通過加快區域產業協同布局、開展重大項目競進拉練等方式,持續促進縣域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提升,力爭在“十四五”末實現部分縣域地方生產總值達到千億,多個縣(區)挺進百強的目標。
產業帶動
區(縣)著力延鏈補鏈
11月的灌云大地一片奮進沖刺的氛圍。在恒邦智能紡紗織布生產基地內的紡紗車間,多條紡紗生產線正在忙碌。紡織女工坐在電動車上,穿梭于兩條生產線之間,極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恒邦智紡(連云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德介紹,恒邦智紡已經建成廠房60000多平方米,在建45000平方米。力爭年底前確保十條紡紗生產線、100臺織布機全部投產。
紡織產業是灌云縣著力打造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連云港市輕工產業的重要支撐。眼下,隨著石化新材料和紡織產業兩條產業鏈的鏈鏈聯通,連云港市加速構建相關縣區(功能板塊)閉環產業生態圈。連云港市工信局三級調研員趙永生表示,徐圩新區生產的化工新材料正是紡織產業鏈的上游原料。隨著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的構建,深諳成本之道的紡織企業敏銳地洞察到這一商機,開始向連云港集聚。勞動力豐富、土地成本低的縣域成為他們落子連云港的選擇。
當前,在連云港各縣區園區內,越來越多的招商團隊破除“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思維,依靠“大樹乘涼”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
連云港徐圩新區、連云港市開發區兩個“領跑者”如同兩棵產業大樹,著力聚焦高端產業和重特大項目的突破。各縣區圍繞領跑者“拉出”的產業鏈,主動尋找商機和延鏈補鏈環節,從而促成全域產業生態圈的構建。
盧山認為,這種產業鏈生態圈的理念有效地提升了連云港主導產業鏈的體量和韌性,精準完善上下游產業鏈,突破地域限制延伸布局產業鏈項目,強化跨區域產業鏈協同,讓過去如無源之水的縣域經濟得到了源頭活水。
布局好縣域產業發展“棋盤”,首先是招商“落子”。
調研中,幾乎所有的經濟部門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下好縣域經濟發展這盤棋,關鍵是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實施錯位發展,市級招商中心的建設確保了有更專業的力量對招商引資企業進行專業評估和考察,避免招商失誤。
這種模式并不是搞統一招商,而是在發揮好各縣區招商積極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市縣一體、部門協同、專班落實的招商引資機制,并結合縣域招商意愿、資源優勢,將項目精準“滴注”至相應縣區承接。
“盛邦芳綸新材料產業園落地灌云就是在這一思路影響下達成的。”連云港市工信局原材料處相關負責人李躍飛說,“每家都有主導的產業賽道選擇,彼此之間又相互聯系,從而促進了縣區(功能板塊)協同發展。”
清晰的頂層設計下,各縣區產業生機勃勃:前三季度,東海新增簽約項目176個,完成全年任務的115%;海州新型高端空氣源熱泵產業化、羅蓋特35000噸食品級改性淀粉技改等17個產業項目提前竣工;前三季度,灌云裝備制造產業累計完成產值15.25億元,同比增長50%。
競進拉練
教方法補要素短板
10月31日,全市重大項目現場觀摩會暨經濟形勢分析會召開。
今年以來,每月一次的重大項目拉練已對全市各縣區(功能板塊)進行了全覆蓋。市級經濟分析會分享經驗和方法,縣區(功能板塊)現場曬項目、賽做法,這是競進拉練的關鍵內容。
“當前,我們建立重大項目現場觀摩機制,按照月度進展,赴縣區(功能板塊)組織開展競進拉練,現場‘晾曬’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情況。”連云港市重大辦主任侍華林說,“目的就是要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督促各縣區(功能板塊)抓好項目落地建設,促進項目早建成、早投產,形成更多實物增量。”
通過“回溯”和“復盤”,對預期目標任務和在拉練中發現的問題困難,實行專題會辦、現場幫辦等機制,持續激發縣域經濟競相發展的動力和潛力。“我們每月同步公布項目進展,推動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和竣工投產。”連云港市重大辦相關負責人姚春風介紹。
更為重要的是,在拉練中,市委主要負責人每到一地,都會向投資商詳細詢問項目的供電、供水和用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要素保障情況以及營商環境情況,讓他們感受到連云港發展縣(區)經濟的決心和魄力。
11月21日,連云港太平洋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000噸電子級石英材料加工項目簽約儀式舉行。作為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他們深切感受到東海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們發力要素保障、夯實基建、補齊短板,堅持以提升產業園區承載能力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東海縣工信局副局長何林介紹,東海全力協調解決企業問題,不斷完善生產、生活基礎配套設施,全面提升重大項目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動能。
平臺建設
持續激發內生動能
縣區地域范圍廣、人口多、資源豐富,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熱土。但當前,連云港市縣(區)經濟還存在體量不大、財政壓力大、人才吸引力不足以及土地、金融、環保壓力較大等一系列問題。
堅持改革引領、協同創新,堅持以平臺建設持續激發縣域內生動能成為各縣區“破局”的選擇。
在東海,東海縣科技局深化與有影響力的產業研究院合作,加快離子體熔融石英生產人工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石英焊接生產自動化,鼓勵“帶資金、帶項目、帶人才”產業導入,推動硅產業向應用領域轉型,并邀請行業領域專家指導硅產業轉型;
在灌云,江蘇港勝經濟作物產業研究院、連云港銳巴材料研究有限公司、江蘇柯曼材料研究院成功合作,并依托省、市智改數轉平臺,對全縣規上中小企業開展智改數轉免費診斷服務,今年已為64家企業免費提供診斷服務;
在灌南,工信部門持續加大企業“智改數轉”,加快三聯化工、潤普食品、湯溝兩相和酒業等企業創建“智能車間”,推動創美木業、源鈺金屬、華福木業等10家企業申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海州,工業綜合體招商正在形成,聯東U谷、均和云谷等10個工業綜合體加快建設。
與此同時,連云港市發改委、連云港市工信局、連云港市科技局積極搶抓“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創新型試點城市等機遇,吸引院士工作站、研究院等高能級科研院所落地,支持縣域企業、“雙創”團隊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孵化)平臺和創新聯合體。
“通過搭建高能級科創平臺,專利入股、技術合作開展關鍵技術協同攻關,讓縣區經濟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突進。”連云港市科技局副局長鄭剛說,接下來,連云港市科技局將重點聚焦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打造科技創新體集群,吸引更多行業龍頭和“隱形冠軍”落子。
面對新機遇,我們要做的是,全市各縣區應主動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將短板劣勢變成發展升勢、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時代大勢轉變成自身的發展走勢。
新征程上,我們看到的是,全市各地拼勁更大、闖勁更強、后勁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