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近日,連云港市港口控股集團召開了《“十四五”綠色港口發展規劃研究報告》匯報討論會,數十位專家齊聚一堂,對港口未來構建清潔能源體系、提升綠色智慧運營、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討。
“作為老國企,連云港港口將保持高度責任感,進一步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低碳港口、美麗港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發展的‘含綠量’ ‘含金量’。”連云港市港口控股集團董事長丁銳在參加2021年首次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班時,帶頭集體學習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歷程,進一步堅定了港口“不環保、不作業”的工作思路,并明確綠色環保才是港口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一帶一路”首個實體項目——連云港中哈物流基地
著眼建設現代化新港城,連云港港口持續聚焦生態環保建設、綠色低碳運營、智慧科技創新等,全力打造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港口,成效顯著。
聚焦“源頭” 高效建立港口立體防護網
近年來,連云港港嚴格落實省市污染防治行動要求,從提升空氣質量、提升水體環境、完善固危廢處理等方面入手,堅決打贏港口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
連云港港口全景
截至9月底,連云港港口環保設施累計投入超億元,建成了粉塵在線監測系統,完成5個國標站(β射線)、65個粉塵微站(光散射)共72個點位建設工作,并搭建港口粉塵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實現TSP、PM2.5、PM10等監測數據和氣象數據的實時查看;建成了全港防風抑塵網7500米,配備苫蓋網、噴槍、清掃車、灑水車,強制要求散貨規范苫蓋、道路堆場每日噴灑、轉運車輛強制沖洗,確保施工工地無可見揚塵;在罐區、汽車裝卸區、加油站等重點區域,均安裝了油氣回收或處理裝置,并確保液體散貨碼頭、儲罐單位、修造船單位揮發性有機氣體收集處理裝置正常運行,有效降低揮發性有機物。
由連云港港自主建造的國內首艘純電動拖輪
除空氣質量控制之外,連云港港口大力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建成生活污水、油污水、含塵污水、綜合污水等處理設施58套,部分設施達到中水回用標準,可用于堆場噴淋、道路灑水和綠化用水;嚴格落實“灣長制”工作,2020年開展巡灣1200余次;規范船舶污染物接收、轉移、處置工作,對船舶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及洗艙水等污染物“應收盡收”。同時,積極推進港口固體廢物綜合整治,按照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公害化的要求,對港口固廢進行全過程管理,在港區普遍設置垃圾分類收集容器,規范分類收集。
數據顯示,2020年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和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CO2排放分別下降30.2%和36.9%,提前完成了《一部一省共同推進江蘇省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框架協議》中提到的降碳目標,而這一數據有望進一步下降。
聚焦“體系” 加快形成港口環境保護鏈
近年來,連云港港口通過防護林、海岸灘涂濕地和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復生態,減少港口基建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通過新建項目海洋生態補償,構建海岸帶和近海生態屏障,恢復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能力和生物多樣性維護能力;通過生態管理模式和維護機制創新,落實“灣長制”工作責任制,促進港口開發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十三五”期間,連云港港口累計投入1220.04萬元用于放流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等10類海洋物種,有效修復了海洋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連云港港進一步加強應急能力建設,開展主體港區船舶污染應急服務工作,設有連云港區溢油應急主設備庫及墟溝溢油應急設備點,并配備應急卸載泵、溢油圍控、回收、分散、污油儲運、監視監測系統等30余種設備物資及專業應急船舶1艘,應急等級為連云港區內發生溢油量小于等于10噸海上溢油事故。每年至少開展一次船舶污染海洋應急演習,提高港口應急處置能力。
岸電
“構建港口環保生態鏈,不僅要從細處著手,還要從大處著眼。”市港口控股集團衛生環保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使各項工作有據可依、有規可循,近幾年來,他們連續下發了《港口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港口散貨作業污染防控措施》、《港口環境保護工作考核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為港口環保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港口功能規劃布局,形成了以連云港區為主體,以徐圩港區、贛榆港區、灌河港區為兩翼的總體發展格局。其中,連云港區將進一步規劃調整為自貿區港航中心、超大型智能化集裝箱中心、國際糧食集散中心、綠色專業化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液體散貨中心等“五大中心”,國際樞紐海港能級和形象將進一步提升。
聚焦“創新+” 為港口經營增添“最強動力”
通過技術創新、工藝革新有效控制污染和碳排放,不斷提升環保工作效率和水平,這是連云港港實現節能降碳、降本增效的又一“法寶”。
針對高粉塵貨種作業,連云港港研發了專用除塵漏斗,攻克了吸口位置、管道形狀、粉塵回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解決了卸船、裝車過程中水泥熟料粉塵外溢的問題;針對急劇增長的混礦作業需求,連云港港通過自主創新增設混礦作業控制系統,實現卸船線與裝船線無縫對接,并對皮帶秤進行改進,制定混礦作業標準操作法,最終在國內港口率先實現大批量混礦安全高效作業;大力推廣“車船直取”操作模式,減少落場、轉運、人力灌包等作業環節,僅有色礦一個貨種,每年可為貨主減少600萬元貨損。
自貿區港航中心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連云港港口技術研發中心高兆福團隊,從數百種工業廢渣和化工產品中,篩選出堿渣固化淤泥及尾礦等配方技術,解決了高效、經濟及綠色資源化處理淤泥這一國際難題,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并在內河碼頭堆場等工程上得到成功應用,成功實現“變廢為寶”。
除此之外,連云港港還通過深化港口作業機械、港作拖輪電能替代,加快太陽能、風能、光伏發電等可再生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綠色照明、數字照明產品在港口的應用,創新“爆破擠淤”“軟基加固施工”等綠色施工方式,大力研究推廣BIM技術,在創造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效應。
聚焦“綠色+” 為港口發展填補“最亮底色”
2021年8月24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純電動拖輪在連云港港正式投入使用,填補了國內港口作業純電動拖輪的空白。對比同級別的燃油拖輪,同樣的作業量,該艘純電動拖輪每年可以節約燃油消耗300噸左右,減少900噸碳氧化物排放,相當于400多輛小汽車的排放量。
這是連云港港口利用創新前沿技術,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又一次探索。早在2010年,連云港港口建成了首套高壓船用岸電系統,并成功在業內推廣應用。截至目前,連云港港已建成9套碼頭高壓變頻岸電系統,15個泊位具備提供岸電條件,實現“一體兩翼”岸電布局,覆蓋了通用散貨碼頭、件雜貨碼頭、集裝箱專業化碼頭等。連云港中韓輪渡公司的兩艘客滾船“紫玉蘭”號和“和諧云港”號輪均具備船舶受電設施并實現了岸電常態化使用。
防風抑塵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連云港港還與國網連云港供電分公司共同建設5MW港口岸電儲能電站,利用儲能技術有效地實現峰谷電能的轉移,夜間一次性儲能可滿足純電動拖輪的充電,有效提高港口電網運行效率,降低岸電終端的使用成本,再次向港口低碳發展邁出重要一步。
從LNG項目研發到探索純電池在海船上的應用,港口人給自己出了一道又一道難題;從世界首創的“船用高壓變頻調壓不間斷供電岸電系統”到國內首艘純電動拖輪自主建造,港口人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業內認證的“不可能”。
“十四五”時期,連云港港還將從積極構建清潔低碳用能體系、優化改進生產工藝、加大能源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提升綠色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設等方面入手,集中智慧,聯合攻關,全面助力連云港港口加快低碳、生態港口建設,加強信息化與產業化融合,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綠色智慧港口,為實現“科技強港、科技興港”,打造綠色港口、綠色交通增添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