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帶領老百姓一步一步找到適合本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并走上共同富裕,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張立祥表示。20多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前三島鄉黨委副書記,高公島街道黃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立祥始終以發展鄉村經濟為己任,大力發展紫菜養殖、加工產業,帶領村民走上養殖致富路,將貧困落后的小漁村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他任職的黃窩村先后獲評“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第六屆“全國文明村”等。
為人正直、體察民情的他深受村民擁護,先后獲得“中國好人”、省“勞動模范”、省“百名書記興百村”示范書記、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等多項榮譽。
轉捕為養 激活漁村經濟“一池春水”
“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我們要的是和往年一樣的品質……”近日,南通客商繆海兵來到黃窩村紫菜加工廠,一邊詢問工廠老板一邊采購紫菜。對于選擇黃窩紫菜的原因,他說:“這里的紫菜品質好、有保證,口碑也比較好,我們已經建立了長期供貨關系。”
對于客商的認可,黃窩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張立祥并不感到意外。然而,回想起這條路,只有村“兩委”明白到底有多難。當年養魚、養菜失敗后,被逼急了的張立祥把目光放在了養紫菜上。張立祥說:“過去,黃窩村是以捕撈為主的小漁村,由于海洋漁業資源日益枯竭,近海捕撈的收益日益下滑,漁民年年虧損,村集體負債30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
如何打破困局,帶領村民致富成為張立祥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在轉型發展中,張立祥意識到僅靠捕撈難以致富,轉產轉業已是必然趨勢。自2000年開始,張立祥致力于推行“黨建+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探索漁村發展新路徑,瞄準紫菜富民產業,帶領黨員群眾修公路、造碼頭、建船臺、辦工廠,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漁民“轉捕為養”,帶頭大力發展紫菜養殖、加工產業。
從最初的10家、20家,到如今黃窩村已有近百家紫菜養殖戶。2017年,黃窩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紫菜第一村”。黃窩村的紫菜養殖面積從起初的500畝發展到如今的3.6萬畝,年產值突破1.9億元,村里90%人口從事紫菜養殖和加工產業。
然而,問題總是不斷出現。隨著養殖戶的增多,紫菜的銷路成為難題。如果新鮮紫菜不及時處理,養殖戶將會遭受巨大損失。張立祥帶領村民新建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廠1座,實現當年投產當年盈利102萬元,讓黃窩村從紫菜養殖向紫菜深加工轉型。
陸紅軍是地道的黃窩村人,年輕時不想走老一輩的捕魚之路,選擇去外地打工。6年前,在張立祥的鼓勵和幫助下,陸紅軍返鄉創業。“之前給人家打工,一個月也就幾千元吧,最近幾年,做育苗捕撈養殖一條龍,雖然又苦又累,可每年下來給家里掙個百八十萬沒有問題的。”陸紅軍十分滿意如今的生活。
2020年,黃窩村集體年收入從幾萬元增長到945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幾千元增長到4萬元。普普通通的一張紫菜,讓黃窩村這個昔日的小漁村,通過海上養殖、紫菜加工等方式華麗變身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依托稟賦 山海林湖變身“金山銀山”
每年春天,在黃窩村的碼頭,養殖戶胡森林總是步履不停。700畝紫菜養殖活讓他忙得腳不沾地,這兩年又上了加工機,兩項加在一起,一年毛利多達300萬元,“我們的紫菜品質好,不愁銷路,早早都被定出去了。”
眼下,和胡森林一樣,黃窩村的村民們通過發展紫菜產業走上了致富的路子。村民口袋鼓了,村里面貌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在黃窩村兩委辦公室旁邊的河道,工人們正在清理淤泥石塊兒,讓山澗水能夠穿橋而過。
事實上,黃窩村環境整治早在2015年就開啟了。當年,黃窩村“兩委”帶領廣大黨員和全體村民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主動開展國家級美麗鄉村創建,從此拉開了環境整治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在環境整治過程中,黃窩村開展“民居出新”工程,對全村民居2600平方米瓦面和2900平方米墻面統一刷新,形成具有蘇北傳統“紅瓦白墻”特色的“瓦房、小院、聚居”的傳統漁家村落格局。
為了全面提升村容村貌,落實長效保潔機制,黃窩村聯合高公島街道成立保潔公司,把全村劃分為6個衛生責任片區,每天對各個責任區進行全方位檢查。“目前,黃窩村已經形成‘人人愛護人居環境、戶戶爭創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張立祥說。
如今的黃窩村,農家院落隨山勢而建,亮麗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黃窩村已經成為連云港乃至蘇北知名的美麗宜居村莊。“我帶你們轉轉,發展休閑旅游可不是一時興起,我們村是有優勢的。”對于來到黃窩村的人,張立祥總是很熱情,沿著石階向黃窩村山上走去,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家漂亮的院落,院子里擺著一盆盆漂亮的杜鵑花,一池紅鯉魚悠然自得地游動……
黃窩村現有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民宿86家,這些村民自發開設的民宿,雖然開設的時間不長,可因為環境好、價格公道,周末來住,不提前預訂的話很難搶到。“我們鼓勵當地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農家樂,當地也叫‘漁家樂’,就是想原汁原味呈現農村景象,讓游客來了以后,走不完、看不夠、嘗不遍,穿越時空感受‘鄉愁’。”
如今,生態旅游已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又一重要來源。“綠水青山資源變成資產,然后引導村民做漁家樂、做民宿,讓老百姓從良好的環境里面能掙到錢,把環境當成他們自己的資產這樣來維護、來打造,這樣綠水青山就更加長遠。”張立祥說。
強健堡壘 聚力建設漁村“精神家園”
在眾多民房中,黃窩村的黨群服務中心矗立其中,不起眼,但卻非常“有人氣”。這也得益于2016年,黃窩村投入120余萬元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打造黨員教育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科技培訓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極大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張立祥說:“我們創建‘好人廣場’,組織開展‘最美村民點贊’活動,將優秀黨員和村內好人好事,定期在廣場的大屏和展示欄公開播放和展示,樹立榜樣,表彰先進,倡導漁村文明新風尚。”
多年來,村黨支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輔以量化考評方式,將支部49名黨員參加組織生活情況定期張榜公示。支部每次開展組織生活后,黨員們都要比一比誰得的紅旗多、出勤率高,參加組織生活的主動性、自覺性大大提高。在村里大大小小的會上,張立祥總是說:“要管好黨員、建強支部,充分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增強村莊發展的后勁。”
為了讓黨員隨時隨地接受教育,讓漁民時時刻刻感受溫暖,黃窩村還創新打造了“海上紅帆實境課堂”示范點,結合黃窩村漁民黨員多的實際,把漁業生產現場變成黨員教育課堂。黃窩村黨支部副書記張立揚表示:“目前,我們有12名志愿者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主動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如今,我們海上黨組織真正成為一面旗幟,也增強了咱們漁民的凝聚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張立祥堅持“培訓一人,發展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群眾”的理念,言傳身教、示范引領,為黃窩村培養出12名“致富帶頭人”,帶動全體村民共同致富。黃窩村從原有的人均4000元收入增長到如今的人均4萬元,超90%的家庭成為“百萬元戶”,成為享譽全國的“幸福小康村”。
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黃窩村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積極開展黨群連心卡、黨員幫帶戶等活動,村黨支部將49名黨員和171戶常住村民掛鉤,每位黨員至少聯系4戶村民,開展結對幫帶活動,形成“村民有困難找黨員,黨員有困難找支部”的良性互通機制,提升了黨支部的組織力和號召力。
黃窩村的發展成果喜人,但張立祥坦言并不會止步于此。對于黃窩村的未來發展,張立祥的心中已經有了詳細的規劃。推動紫菜一次、二次加工產業升級,打造黃窩特色品牌;創建凰窩3A級景區,建設“鳳凰山居”特色民宿;開發海上休閑漁業項目,完善旅游配套設施……黃窩村正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道路上加速前進。
張立祥說:“下一步,我們將響應黨中央號召,搶抓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歷史機遇,以產業興旺為突破,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拓寬發展思路,狠抓工作落實,繼續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黃窩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鄉風文明、令人向往的現代化海濱風情小鎮。”(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宋驍 黃楚鈺 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