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艷
【連網】 “對我來說,向掙扎在輟學邊緣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并不需要回報和感恩,而是希望他們放下心理負擔,好好讀書和生活,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談起9年來堅持資助貧困學子的事,贛榆縣贛馬鎮國土所所長張永濤一語道出內心的真實感受。
時光回到了9年前。當時,正在班莊鎮工作的張永濤帶著兒子去當地小學拜訪朋友。他意外得知,當地不少家庭夫妻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有的孩子在學校的午餐就是一包方便面。“兒子看到這個情景很吃驚,方便面怎么能當午飯呢?這也讓做了父親的我心酸不已。”張永濤回憶說,從學校校長口中得知,有些學生家庭貧困,連學費都湊不出。從那以后,他對幫扶貧困學子有了更大的積極性。
有一次,張永濤到班莊鎮孟靜村檢查工作,了解到3戶貧困家庭的孩子面臨輟學。看著這些家境貧困又求知若渴的孩子,張永濤的心痛了,當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錢給3個孩子交了學費。從此,他開始了對這3個孩子長達5年的資助,每人每年1000元,一直到初中畢業。平時,張永濤還會從親戚朋友家找來衣服或者逢年過節買來新衣服,通過村里送給孩子們。
“看著那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因為幾百元或者幾千元的費用,而不得不離開校園,實在令人痛心。”張永濤對身邊的貧困學子傾注了更多的感情。他從在歡墩中學當老師的朋友那里了解到,班里有個姓董的孩子,父母是聾啞人,靠著一間理發鋪維持生計,有時候一家人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個孩子非常懂事,成績是班里學習最好的一個,卻是穿得最差的。了解這個孩子的情況后,張永濤一陣心酸,毅然決定通過學校每年資助小董2000元,直到初中畢業。
平時,各種愛心助學活動,張永濤也踴躍參加。更多時候,他會通過學校或者愛心組織捐款,資助孩子卻不跟他們見面,“我幫助他們,但不希望他們有心理負擔,而是能夠放下壓力,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2003年,張永濤調到贛馬鎮國土所擔任所長,辛勤工作之余,也十分留心當地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得知贛馬鎮徐藕埃村有兩位品學兼優的徐姓學子,在贛榆高級中學讀高一,因家庭負擔重面臨輟學,張永濤通過學校資助每個孩子4500元。
“個人的力量有限,但能多幫助一個孩子,就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張永濤說,社會多一點關愛,給處于困境中的孩子們看到了亮光,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多一份溫暖和感動,也多了一份直面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今后,在獻愛心這條路上,他還會一直堅持走下去。近年來,張永濤先后獲得“連云港市十大優秀杰出青年衛士”等榮譽稱號,所在的贛馬國土所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國土資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