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中國江蘇網訊 有序“合村并居”是農村發展到城鎮的必由之路。哪些村居適宜列入調整范圍?應遵循怎樣的實施程序?合并后“兩委”班子怎么優化?記者11月30日從省民政廳獲悉,我省近日出臺《關于進一步依法規范農村“合村并居”工作程序的指導意見》,對全省依法穩妥實施“合村并居”作出明確規定。
“合村并居”,可能存在風險
截至今年7月,全省鄉鎮(街道)總數為1257個;村居總數為21536個,其中村委會14193個、社區居委會7343個。今年以來,因發展需要,全省各地行政村數量共減少227個。其中,盱眙縣調整力度最大,減少104個。南京市高淳區減少10個,無錫市減少58個(江陰市19個、宜興市2個、新吳區37個),常州市減少9個(溧陽市1個、武進區1個、天寧區7個),鹽城市東臺市減少11個,泰州市姜堰區減少31個,宿遷市減少4個(泗陽縣2個、泗洪縣1個、宿城區1個)。
調查發現,“合村并居”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風險。比如,操作程序不夠嚴密、調整后村居規模過大導致治理難度加大、片面追求城鎮化率而“村改居”等。特別是集體資產處置問題,“合并村”“村改居”后,集體資產量化范圍、股權設置,以及原有債權、債務如何處理,沒有明確規定,實物資產難以量化的問題普遍存在。有的村由于集體債務較多,無力償還或無處掛落,調整后原村委會無法撤銷,空掛牌子,保留班子,繼續擴大債務。有的資產處置“一村一政”,對戶籍遷移、生老病死、計生優惠政策、“出嫁女”參與集體資產分配權益界定等問題意見不一,影響社區穩定。
合理設置規模,兼顧多方利益
《意見》確定“合村并居”的設置規模,原則上按社區居民委員會2000-3000戶、村民委員會1000-1500戶的規模設置。要想達到適度規模,新(改)設社區居民委員會還應統籌兼顧村居是否處于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范圍、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村居民從事農業和其他產業的比重等因素進行決策。
《意見》明確“合村并居”適用的類型。今后,未列入城鄉規劃發展保留范圍的;人口或區域面積規模過小的;受國家大型工程建設影響需要重新劃設的;群眾合并意愿強烈,共同提出“合村并居”申請等4種類型可列入“合村并居”范圍。
如何科學地做好“合村并居”規劃?各地要統籌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水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負擔的減輕、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因素,兼顧就近就便、整撤整并、村民意愿等條件,充分論證可行性并進行風險評估。
《意見》要求,實施過程中既要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又要就新村居命名、村(居)委會選址等問題與全體村居民共同討論、合理確定。擬實行新(改)設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農村社區,應在完成村集體資產改制、明晰集體資產權屬的基礎上,再啟動程序。
強化功能配套,留足發展后勁
記者采訪發現,部分農村社區老舊集中小區的服務配套未及時跟進,服務層次低、內容少、網點散;有的農村社區服務缺乏統籌規劃,缺乏現實吸引力和發展后勁。
《意見》明確“合村并居”必須重視村居的功能配套。村居綜合服務中心的設置,應按照方便群眾辦事和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原則,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方案,征求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意見,報縣級政府確定。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面積不少于每百戶居民30平方米的國家標準。服務功能應符合省定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綜合服務內容,應包含就業服務,把失地農民納入城市就業服務管理體系;包含廣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各地要深化網格化治理,提高精細化治理水平;完善黨組織領導的群眾自治機制,激發基層社會活力。
按照部署,“合村并居”完成后還要優化“兩委”班子。結合實際情況,可由合并村居“兩委”聯合主持工作,各合并村居的“兩委”成員繼續負責原來的事務,直至本屆任期結束;也可選舉產生新的村居民委員會,其成員組成應當兼顧合并前各村居。
記者 唐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