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這里的東西貨真價實,我專門買了幾包都勻毛尖茶,還有幾塊四川臘肉。”在此前舉辦的2020第十二屆連云港文博會上,海州區市民李女士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不到兩個小時,就購買了一大堆外地土特產。她說,展會上不但可以買到特產,還能欣賞到市演藝集團帶來的歌舞表演、場館巡游等,儼然一個小規模的“集市”和“廟會”。
近日,為期4天的2020第十二屆連云港文博會在振興國際花卉城展覽館落下帷幕。本屆文博會以“交匯‘一帶一路’ 博覽港城文旅”為主題,著力講好“詩和遠方”故事,推動港城文化旅游事業和產業融合發展。
正如文博會的火熱一般,時下,會展經濟在我市的發展方興未艾——連博會、茶博會、動漫節、非遺文創大集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展會你方唱罷我登場,帶人們領略精彩紛呈的經濟和文化業態,并帶來一場場消費盛宴。
文博會拓展市民消費空間
會展經濟成城市發展“晴雨表”
記者日前走訪了文博會現場,發現工藝美術展區和休閑食品展區都是市民“掃貨”的主戰場。來自景德鎮的陶瓷、無錫的紫砂壺、福建的紅木家具等琳瑯滿目,不時有市民手拎大包小包食品出入,打包的紅木家具一車又一車地發出,港城“普通話”和夾雜天南海北方言的“普通話”隔著口罩聲聲入耳,看貨、談價、微信掃碼……
“本屆文博會展區面積約2萬平方米,預設30余個特裝展、260個標準展位,設有連云港展區、文創連云港展區、創意生活展區等13個展區,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新業態、新路徑——這里有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有國內參展商的港城‘論劍’,有港城文化的深厚凝結,更有精彩紛呈的舞臺表演以及創意無限的互動體驗。”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文博會累計吸引近8萬人次參會。
會展經濟是以會展業為支撐,通過舉辦展覽、會議和節慶活動,形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流,從而創造商機,并帶動若干相關產業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由于其具有高效性、帶動性、綜合性、聚集性、科技性、互動性等多重效應,被稱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據《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9》顯示,當年度國內共舉辦經貿類展覽3547個,總面積13048萬平方米,市場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直接經濟產值超過7000億人民幣。
隨著會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各地各類別的會展不斷興起,鄰近我市的徐州、淮安、揚州也先后舉辦過相關的會展活動,但從江蘇省內看,能夠像港城一般,連續舉辦十二屆如此規模會展的,屈指可數。而作為朝陽產業,會展經濟與房地產、旅游業都是城市發展的“晴雨表”。“積極促進會展經濟,可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促進城市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為城市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促進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業內人士指出。
文旅會展帶來發展紅利
但也存在同質化現象
展會是一種既有市場性也有展示性的經濟交換形式,在很多方面發揮作用,包括宏觀方面的經濟、社會作用和微觀方面的企業市場營銷作用;通過展會,買主與賣主簽約成交,促成買賣。這種展會形式,也在當前文旅融合的態勢下,有了新的“升級”。畢竟當前的展會,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流高度聚合,對帶動交通、住宿、餐飲、購物、旅游為一體的“第三產業消費鏈”突破發展,有著天然的巨大催化作用。
正是注意到這一點,本屆文博會就特別增加了特色文化旅游小鎮、鄉村旅游重點村、重要景區等旅游資源及產品等展出內容,讓“文旅紅利”貼近生活。作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集中檢閱,我市各縣區可謂下足了功夫——灌云縣主推溫泉旅游結合非遺、美食資源;海州區將朐陽門搬進了會展現場,古城、青磚、白墻、灰瓦,穿越千年的海州古城成為會場中的“網紅打卡地”;東海的百合等鮮切花、灌南縣的湯溝酒、徐圩新區的農場牛奶、創意連云港展區的文創產品等都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
不過,港城的會展業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目前在我市,大部分會展還是以傳統的展覽與銷售為主,互動性不強,這就導致觀展群眾容易走馬觀花,受眾黏性較弱,對我市的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帶動力不足。”我市文化產業協會相關人士指出,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拼盤式”思維導致的同質化。
“本地的一些會展目前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組織較為松散、展品機械性拼接’的問題,即便你參加了好幾個會展,但看到的東西似乎都大同小異,這就是同質化。這些細節積累久了,勢必削弱展會的差異性特色,從而影響展會規模,減弱展會吸引力,導致客源有限,區域輻射力有限。”
但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由于疫情沖擊,該會展組委會創新求變,增設了“云游文博”線上直播活動,每天組織直播活動通過“筋斗云”線上直播平臺對外推薦,把現場演出、場館巡游等功能囊括到直播活動中來,吸引了大量觀眾通過手機線上觀展。
產城融合的會展綜合體仍不足
還需形成自己的會展產業集群
“我是專門從事會展工作的,一直想在連云港拓展業務,但一直以為這邊會展經濟比較空白,正猶疑中,忽然看到了一些有關文博會的報道,又讓我燃起了希望。”這是一位外地展會從業者給該會展組委會的留言,在一定程度上顯露了我市展會業態的現狀。雖然近年來,我市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旅會展活動,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但因為產城融合的會展綜合體還相對匱乏,專業的人才隊伍緊缺,導致我市尚未形成一定的會展產業集群,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也并不明顯。
根據會展業內報告顯示,過去6年,中國新增專業展覽場館達148個,平均每年新增的場館數量超過20個,甚至很多場館的出現只是為了某個首展或是首會。除一二線大城市主流會議場館外,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大多數展覽場館的出租率維持在50%以下,甚至部分場館連5%都不到,造成資源閑置。我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這一問題,且形成一種微妙的循環態勢——因為展會經濟不發達,使得配套綜合體也建得少,利用率低,這些反過來又阻礙了會展經濟的進一步擴大發展。
眾所周知,展會作為規模性活動,會聚集大量商流和人流,帶來同期會議需求,而大型展會和會議將直接帶來高品質會展上下游產業的集聚,其所吸引的高端人流將帶動本地消費升級。同時,進一步吸引創新型人才并匯聚大量信息流、技術流,從而實現對會展產業以及會展驅動產業的觸媒激活,形成相關產業集群,進而構建起完善的生態系統。
“雖然我市各領域會經常組織參加其他各市的展會活動,反映了我們與外界進行產品交流、技術溝通、招商引資的開放心胸,但擁有自己的展會經濟陣地,發展壯大自己的會展產業集群,也是城市發展的當務之急。”業內人士指出,“我市是一座文旅城市,作為新興的會展模式,文旅會展必將推動文化、旅游與會展的深度融合,通過文旅會展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讓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逐步提升,而這僅僅是其中一步。”(□ 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