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藝動青春”小戲專場走進校園,與海州高級中學的師生們來一場藝術之約。本場小戲專場演出是市第四屆戲劇節展演活動的組成部分,該戲劇節從10月5日一直持續到11月17日,12場風格迥異的戲劇專場在全市各大文化場館輪番上演。即便如此,我市傳統戲劇發展也面臨著同樣的“全國大形勢”。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生態的日益強勢,促進了文化及藝術的多元發展,傳統戲劇事業慢慢落入低谷。
實際上,作為傳承與傳播地域文化的最佳載體,各縣區傳統劇團都在不遺余力地發揮其獨特作用。但近些年來,也都面臨著體制機制老舊僵化、編創人員老齡化、青年人才斷檔、受眾不斷流失等各類窘境。為求生存,不少傳統劇團也在不斷尋求轉型發展,創作了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送戲下鄉,取得一些顯著成效。這在我市也有突出表現,而為了實現更好發展,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創作是第一生產力,文藝精品既可以是文化事業,也可以是文化產業;既不能喪失對高雅藝術的追求,也不能喪失對合乎當代人審美特點、藝術旨趣的追求。所以,絕大部分傳統劇團都要在互聯網時代尋找、提煉與當下流行文化具有共性的元素追求,由此保持著與時俱進的創作能力。我市可以不斷加強對優秀作品創作生產的規劃指導,從抓劇本入手,注重作品的原創性,采用組織創作、委約創作、招標征集、購買版權等方式,集中力量創作一批重點作品。同時,將互聯網平臺和技術,融入劇團作品創作和傳播中,探索建立起文學、影視、動漫、戲劇的聯動生產機制,推動優秀作品多元呈現形式的有效轉化,使得百姓喜聞樂見。如此,便可以一方面凸顯出社會效益的引導性,提升劇團的社會知名度和口碑;另一方面,一批優秀劇團人才有了展示舞臺,提升了青年演員的凝聚力和舞臺經驗,為傳統戲曲傳承注入新活力。
其次,戲曲的傳承不能僅僅依靠專業的院團,更重要的是培養大量熱心支持的觀眾、聽眾和參與者,即要培養為數眾多的戲曲文化愛好者。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大部分縣區傳統劇團可積極與各民間業余劇團、愛好者協會等建立穩定有效聯系。比如針對大型劇目表演時人員不足的情況,劇團與兄弟院團甚至民間劇團靈活合作,通過拆借演員的方式進行演出。同時靈活激發民間力量,合理組織和壯大愛好者協會,開展戲曲鑒賞、知識講座等活動,讓群眾能聽、能看、能學,還能演。此外,還可以整合人員、道具、場地等資源,向市場開放,有償出借,既盤活了閑置資源又增加了劇團收入,從而不斷夯實劇團的穩步發展。
綜上所述,從當前全國發展形勢上看,縣級傳統劇團不會消亡。因為按照客觀規律,社會經濟越是發展,文化復蘇與擴大需求的態勢也會銳不可當,受眾人群也會越來越細化。只要抓準機會,強化自己在基層傳播先進文化方面的獨特定位,同時適應改革需求,不斷創新探索、大膽突破,便可繼續站穩腳跟,成為地域文化傳播與發展的“代言人”之一。(□ 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