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周瑩 連發 文/圖
園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按照“產業層次高、產品質量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產出高、環保安全標準高、人力素質高”的要求,加快提升畝均產出水平、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全面提升發展的質量效益,努力推動高質發展的步子走得更穩更實更好。港城園區如何按照“六個高”的要求,推進相關工作呢?
近日,我市公布了2019年全市重大項目目錄,其中近9成的產業項目落戶在園區。如今,各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港城發展的重要陣地。那么,如何將這個主陣地建好,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園區畝均產出水平呢?專家表示,產業是園區的靈魂,產業定位直接決定著園區的成敗。當下,港城各個園區要加快對新經濟、新技術的融入,盡快建立科學的產業發展組合,使園區產業定位更加精準,這樣有利于打造產業生態圈,使園區內企業獲得更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港城園區正在加快轉型
近日,海州經濟開發區宣布今年他們將開工中關村智谷中心項目,培育網絡信息、人工智能等朝陽產業,建成騰訊企鵝新媒體學院、庫普科技、華舜網絡等年度投資1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讓產業既“長個頭”更“增質量”。一直以來,海州經濟開發區主要產業類別為裝備制造,其中集聚了天明機械、鷹游紡機、遠洋流體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然而最近,這里卻開始醞釀變革潮。園區相關負責人坦言,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新經濟的加入,為園區未來培育新增長點。
然而作為輕資產的項目,這些打著信息技術符號的項目并沒有傳統工業項目立竿見影的發展效應,很多項目還需要政府給予支持。海州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希望他們加入園區幫助這些‘粗笨’的裝備制造產業輕起來。”
業內人士坦言,要素條件配置是園區形成產業集聚的基礎。企業更多關注于是否有充足的勞動力和人才供給、資本是否活躍、社會服務與政府服務是否到位等軟性要素的配備。特別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水電氣為代表的園區發展資源正在被通信、環保、人才、金融等新資源替代,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園區看重的是園區高級人才、政府服務、同業集聚、政策和生活服務等要素。
在這個方面,蘇南的步伐比連云港要快。以蘇州工業園為例,去年年底,賽諾菲亞洲首個、全球第四個研究院落戶園區;英國本土以外首個高等研究院———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落戶園區;日產化學株式會社中國研發中心在園區開業;麥格納機電智能工程技術中心在園區啟動。這些科技資源必然引發蘇州工業園產業轉型的連鎖反應。專家建議,港城在做好園區傳統發展資源提檔升級的同時,要加快新經濟與區域產業融合,把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推進智能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在連云港園區發芽。
園區爭相邀請新經濟加入
近日,筆者來到市高新區采訪,發現服務外包、軟件、動漫等新經濟項目正成為這里重要的產業類別。專家表示,高新區是城市創新的主陣地,因此高新區要以創新創業為抓手培育發展新經濟。
如何引入新經濟,關鍵是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和產業發展的生態。目前,我市各級園區正在加快建設各種科技載體,然而必須看到這些載體需要更加科學的規劃,特別是要按照產業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簡單地說,每個園區必須建立生態發生器,即決定區域究竟集聚什么樣的創新產業,并為其配備黏合度高的研發平臺和創業平臺。其次要分析園區人才、資金、技術特色,構建由企業、大學和政府組成的創新閉環。再次要打造自由的創新創業文化、靈活多變的機制和具有國際視野的宜居環境。因為自由文化是創新生態的能量源,靈活機制是生態適應性的核心表現,國際宜居是生態建設的重要保障。
在市開發區采訪時,一位創業者引起筆者關注。他叫許東偉,連云港毓豐新材料創業者,他創業的項目就是當前熱門的鋰電池技術。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建議,園區要關注硬科技和平臺類的新經濟項目,因為硬科技是當前開發園區最熱衷的方向,全球超過10%的獨角獸企業是在硬科技領域出現的。此外,平臺型企業也是新經濟的引領者。可以說創業的數量越多,平臺型企業越豐富,才有可能形成生態。
打造創新的熱土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經濟加入園區,港城園區是否準備好了?專家表示,連云港目前的園區運營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缺乏市場化思維,園區產業結構布局略顯傳統,缺乏新思維,園區主要招商方式還是政府包辦。
其他城市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雖然深圳高新區區域內沒有特別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但是深圳高新區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兩大主導產業是非常開放共享的,也就是說,深圳高新區天生就有新經濟融合其他經濟的特點。成都高新區則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為新經濟發展留白,鼓勵發展一切符合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方向和潮流的新產業新業態。突破傳統途徑,推動新經濟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前,全球正處于新經濟孕育興起的“窗口期”,即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誰先抓住新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誰就能牢牢占據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因此,我市各個園區必須加快構建新經濟生態。同時也必須看到新經濟生態不單單是科技的問題,還涉及資源稟賦、政策環境、資源要素等各方面的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要整合整個社會資源推動新經濟融入園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