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黎一 通訊員 劉勁松)昨日上午,筆者在連島漁港碼頭看到,漁民們正快速將剛收獲上來的一筐筐生蠔運送上車。連日來,西連島村碼頭,往來吊裝生蠔的船只絡繹不絕。“目前,連島生蠔已進入捕撈收獲期,平均每天銷售量100噸。預計元旦前后迎來銷售高峰,屆時每天的銷量將達4000噸。”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生蠔是牡蠣的一種,生蠔通常是指個頭較大、肉質厚實的牡蠣。生蠔因鋅含量是普通牡蠣的7倍、蛋白質含量也更高而備受市場推崇。經過多年的探索與轉型,連島生蠔養殖規模已達到8萬畝,海水養殖年產量達3.5萬噸,年生產總值超2億元,帶動周邊1000多人就業。
連島街道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海洋養殖業與海濱旅游并駕齊驅,帶動當地經濟和居民收入穩步發展。近年來,作為連島養殖主導產業的紫菜行業快速擴張,養殖密度過大帶來減產,市場行情多變導致收益不穩。與此同時,養殖過程中泡沫浮體還可能引發環境問題,海洋養殖產業調整迫在眉睫。為了克服單一養殖帶來的風險,推動海水養殖行業轉型升級,帶動廣大漁民增收增效,市、區兩級海漁部門、漁技專家將全程“保姆式”服務送到漁村,帶領村黨支部、養殖大戶北上取經,開始探索“南北接力”的貝類養殖新出路。從首批2畝海域進行三倍體牡蠣養殖實驗起步,近年來,籠養疊加間養,近海走向深海,包括在西連島村海域建設的萬畝牡蠣園,通過探索條斑紫菜與三倍體太平洋牡蠣間養等新模式,拉動畝均純利潤突破3000元。
“連云海域風大,生蠔苗種存活率低,但海水營養豐富適合育肥,南北優勢互補,將山東那邊培育的生蠔苗種引到這邊來,一個月就能增肥三四厘米,價格至少翻一番,最重要的是管理成本還比紫菜低。”提及當初選擇生蠔養殖的原因,在連島街道承包了3萬多畝海域、有著9年養殖經驗的吳從波說。而他的話也得到了中國海洋大學專家的驗證:貝類和藻類在生長過程中可以相互促進,貝類的代謝廢物可以為藻類提供營養,而藻類的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氧氣,改善水質環境,有利于貝類的生長。
與科研院所加大合作,以科技力量助力提高生蠔存活率和品質,是連島在海洋養殖領域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連云區人大代表、西連島村主任李慶國算了一筆賬:海上萬畝牡蠣田園養殖區籠均產量一般在50斤左右,最重的能達到百斤,海水養殖年產量達3.5萬噸。按照一年養殖兩茬生蠔,畝均獲利1000至2000元來算,8萬畝“海上田園”的年生產總值可達2億元。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