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朱迅 通訊員 王從帥)昨日,筆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隨著越冬鳥群到來,港城轄區內的鳥類種群超過百種。這些鳥群從北向南分布于興莊河口、青口河口、臨洪河口、埒子口等灘涂濕地和云臺山區。遷徙季時,僅鸻鷸類數量就超過60000只。雖坐擁江蘇最大的海港和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我市卻堅持發展和生態“二重唱”,為鳥類遷徙、繁衍“留下”生態廊道,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我市擁有平原、河湖、丘陵、灘涂、濕地、海島多種自然風貌。僅云臺山脈大小山峰就達251座,山區面積近200平方公里。東部濱海地區擁有全國最齊全海岸類型,大陸標準岸線204.82千米,擁有海島20座。多元化的自然稟賦為動植物提供獨特的生存和繁衍條件。目前,我市鳥類種數約占全省60%,約50%的蠣鷸東亞種群、全國10%的鴛鴦種群在連越冬。其中鸻行目、雀行目分別比1986年調查增加43種和46種。
2018年,我市率先頒布實施國內首部保護濱海濕地地方性法規《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為保護國際鳥類遷徙通道及棲息地提供法律支撐。并制定實施《連云港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2022—2030)》《連云港市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督管理實施細則》《連云港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劃、辦法,保護其棲息地生態系統。并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市直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連云港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生態文明建設在縣區年度績效考核中的占比提升到20%以上。
與此同時,我市還率先在全國完成戰略環評和“三線一單”試點,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893平方千米。并建立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28處,完成濱海濕地修復4326畝,建成大浦濕地、西雙湖、潮河灣12個鳥類觀測站,全市濕地保有量309萬畝,形成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和鄉土樹種繁育中心等就地遷地保護網絡,為鳥兒在港城繁衍停歇保留“生態空間”。
為了呵護自然,我市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選擇題。在石化產業突破2000億元基礎上,還為鳥兒留下“驛站”。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在國家七大石化基地中率先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劃定總面積45.98平方公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形成“一綠兩濱六湖七廊”的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沿海化工園區全面納入入海排污口監測溯源,偽虎鯨、四腮鱸魚等生物重回海州灣,沿海鳥群生態系統更加生機勃勃。
如今,在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300多個鸻鷸類停歇地中,我市吸引了18種水鳥、1%全球物種種群在這里停歇,位居全球第二位。在冬季,連云港遇到“春天”正在變為現實。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