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江 通訊員 朱代桂 肖巖)連日來,在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設施漁業集中區,養殖戶們將一箱箱南美白對蝦幼苗投放至池內。本次投放的幼苗預計養殖60天就可長為成蝦,隨后通過當地電商銷售、冷鏈物流,便可發往全國新鮮上市,一條海產品養殖、加工、銷售、物流的全產業鏈就此完成。如今在贛榆,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再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優勢。
如何用高科技或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答案顯而易見,傳統產業在改造升級的過程中,新型的勞動者和優良的基礎設施支撐其轉型升級至關重要。“蝦池子”“蟹池子”曾經是贛榆海產品養殖歷史的熱詞,一些漁民靠養蝦、蟹致富,但伴生的一擁而上因缺乏養殖技術虧損更是屢見不鮮。現在,不一樣了。
拓展養殖模式,打造漁業發展“生產區”。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養殖項目緊鄰大海,項目占地1850畝,總投資約10億元,通過建設循環水工廠化養殖、育苗車間和相關配套設施,從而改善人工養殖條件,提升品種價值,帶動休閑漁業發展。“通過利用海淡水循環水養殖技術,能有效解決養殖尾水污染排放的問題,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在該項目設施漁業集中區,負責養殖技術的正大東營蝦料研發中心技術總監盧少坤博士介紹,“設施漁業集中區內進行統一取水、統一污水處理、統一供熱,降低運行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建有6棟標準化養殖棚,每棚建設16個標準化養殖池,每個池子近百平方米,每池可投放14包蝦苗,每包5000尾,每池6萬至7萬尾。”
搭乘冷鏈物流,優化升級產業供應鏈。在建的贛榆區城發智慧冷鏈物流綜合體項目,未來將為這些海產品賣往全國提供物流助力。在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在各個施工崗位上有序忙碌,搶抓工期。目前,該項目水電、消防、暖通、電梯安裝等工程已經完工,內外墻涂料施工也已結束。該項目投資約6.06億元,占地100畝,建有3棟總庫容量33萬立方米現代冷凍儲藏庫,配套及商務設施1.5萬平方米。工程建設期為兩年,建成后,將解決沿海片區及周邊電商發展冷鏈要素短板問題。同時,可打通電商產業發展堵點,聚焦電商產業鏈關鍵點,助推物流型、供應鏈型、基地型電商龍頭企業培育發展,實現區電商產品供應鏈標準化、精細化、智慧化。
渠道無縫融合,打造產品交易“銷售區”。在銷售端,贛榆區全力放大海頭鎮“中國海鮮電商第一鎮”效應,促進海鮮電商健康發展,全鎮電商日活躍直播賬號超過6000個,海產品年銷售額達百億元。投資1.5億元新建的海頭朱蓬口海鮮市場于今年初投入運營;全省唯一“部省共建”國家級蘇魯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一期投資7.7億元、占地約280畝,正在升級改造,到2030年,蘇魯農產品交易平臺年交易量、交易額將進入全國水產品集散交易平臺第一梯隊,成為全國水產品物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中心、品牌培育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會展貿易中心。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