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海縣曲陽鎮陸湖村按照“抓黨建、興產業、促發展”的思路,投資200余萬元,建成占地220余畝食用菌產業園。產業園實施“支部+基地+村民”經營模式,使黨建與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菌菇產業“點菌成金”,村集體增收超45萬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
支部牽頭,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陸湖村黨支部探索“支部+基地+村民”新型運營模式,即村黨支部牽頭,公司開發運營,村民“低首付”投資。新模式以企業、村民、專家為紐帶,利用食用菌產業園作為平臺,將菌菇種植、菌棒銷售、大棚出租等盈利方式有效串聯起來,提升產業運營專業化水平,降低運營成本,分散投資風險,擴大投資收益,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村里提供菌棒、技術支持和銷售服務,我今年自己種了5畝,能賣15萬元,附近村民不用到外地去打工,在這里照顧家里人很方便,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說起收入村民胡懷橋臉上洋溢著喜悅。
村企聯建,點燃產業發展“新引擎”。陸湖村黨支部整合資源成立陽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制度化管理,促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加強與東海農商行黨支部聯建,爭取100萬元富民興村貸款,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實現金融“活水”資源共享。近年來,共計購買菌棒生產機器、冷鏈儲存庫、攪拌罐等配套設備20余臺。“我們冬季種植適合低溫的平菇,基地里的‘榆黃菇’4月開始進入采摘期,一直持續到10月,主要銷往青島、哈爾濱、邯鄲等地。鮮菌每公斤零售價8元左右,干菌大概每公斤60元,目前每天可摘1000多公斤,今年產值預計在50萬元以上。”說起今年的收成,陸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懷東算了一筆賬,“接下來,我們將擴大種植面積,探索實行‘線上+線下’菌菇銷售模式,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能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切實做大‘振興傘’。”
引育人才,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加強與東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中國農科院東海農業實驗站的溝通聯系,致力在食用菌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創新發展,以人才優勢構筑產業優勢。2022年引進新品種“榆黃菇”,具有生長力強、出菇快、生長期短、產量高的特點,且在市場也較為搶手,2023年售賣“榆黃菇”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0萬元。強化技術培訓,堅持培育菌菇種植的“土專家”“田秀才”,鎮黨委牽頭精準選派農技站專家深入種植戶的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指導,累計培訓50余人次,有效提高菌農的養殖技術,為增產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步,陸湖村將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立足現有的產業優勢,以點帶面、優化布局、完善鏈條、聯農帶農,不斷發展壯大食用菌特色產業,撐起一把把助農增收“致富傘”,努力書寫曲陽的精彩“菇”事。
(辛娜娜 湯和明 張珍)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