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漫步港城,不斷增多的小游園、小微綠地,讓人們在工作之余擁有一片清幽雅致的休閑之地;在城市延綿水脈的鄰水綠道,人們不必走遠,就能盡情體味山水林城勾勒的自然之美。今天,連云港人正上下同心、干群同力,共同匯聚出強大的“綠色合力”,繪就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港城“新畫卷”。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構建與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創造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的生態環境質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生
近日,一場綠水保衛戰正在東海安峰山水庫打響。
為加快推進安峰山水庫網箱圍網整治,東海縣制定了《安峰山水庫水面網箱圍網清理整治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工作專班,加快網箱清理整治進度。截至目前,該縣共清理網箱2.64萬只,完成率91.75%;清理圍網114.1萬平方米,完成率95.90%;清理魚籪3.15萬平方米,完成率100%;出魚477.4萬斤,完成率99.94%。
這是連云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后,是連云港堅定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的選擇。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下綠色發展的快進鍵。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讓綠水繞城的新氣象重新回歸港城;藍天保衛戰,讓藍天白云成為生活的常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省黨代表、東海縣委書記宋波表示,東海將按照省黨代會的部署,聚焦綠色發展主題,打造美麗江蘇新案例。
推進石梁河庫區開發。將以“生態富民、庫區振興”為目標,全面落實石梁河水庫幸福河湖建設清水進城行動,投資21.7億元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庫區移民振興產業園、葡萄黃梨品牌化、生態魚養殖、湖鮮一條街等20個行動項目,全面打造全市踐行“兩山”論的示范區、推動鄉村振興的樣板區、建設幸福河湖的新標桿。建設石安河生態廊道,串聯城區西雙湖公園、金牛公園、水晶公園三個公園,形成“一河環城、一帶串珠”的東海城市金腰帶。開展安峰山礦區河庫綜合整治,整治后可形成約5300畝的可利用土地,其中工業用地2500畝、耕地2800畝。目前,已通過復墾評審,先期進行1200畝復墾工作,預計年底前完成。加快羽山山體生態修復,大力實施生態景觀林提升工程,修復破損山體,做好羽山與水庫連接,加快建設綠色羽山、美麗羽山。目前,秋季綠化已全面完成。
不斷完善環保基礎設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今年,灌南縣孟興莊鎮陸二莊村村民老徐的生活有了新變化,隨著村級污水處理站的建設和投入運行,他家的生活污水不再像過去那樣排到附近的溝塘里,而是進入村里的污水管網。“以前家里的污水全部排到溝里面,夏天很臭、蚊子也多。現在衛生間的生活污水全部通到外面的管道里,生活環境質量明顯提升了。”老徐說。
如今,在港城,這樣的生態環境新變化每天都在發生。更加讓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將綠色發展作為新的機遇和抓手。
省黨代表、灌南縣委書記任瑜表示,近年來,灌南縣委、縣政府圍繞化工園區集中整治,累計投入36億元,先后建成危化品車輛專用停車場、特勤消防站、智慧園區管理平臺等安全環保基礎設施,園區實現封閉管理;堅決淘汰低端落后產能,關閉不達標化工生產企業65家,處理固危廢8.1萬噸,清理轉移物料2.7萬噸,處理廢水15萬噸,處置污泥2.8萬噸;整改復產企業累計投入10多億元,三廢治理水平和安全自動化、標準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生產設施、工藝和廠容廠貌實現根本改善,園區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灌河口生態環境大幅改善。下一步,灌南將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堅定不移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充分發揮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的資源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兩大精深加工產業鏈,在新醫藥、特種工程塑料、橡塑助劑等高端領域培育一批石化細分行業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進一步推動企業升級。制定出臺《項目準入管理辦法》,對入園項目的土地利用率、安全風險、節能降碳等進行綜合評估。對標國內先進園區,研究出臺地方性文件,明確企業轉型升級標準,不斷提升設施設備、工藝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管控能力。持續增強創新發展動力,開展智慧園區建設、大數據綜合分析平臺建設,推進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化工生產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氣、土壤、水環境污染監測、防控和治理能力。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培養保護生態小公民
冬日的青口河口,裸露的金沙灘上數萬只反嘴鷸在漫步、嬉戲、覓食,遠處的贛榆新城高樓交錯,藍天如洗。這樣的美麗場景是江蘇百里藍灣的風景。
今天,綠色正在港城大地上不斷延展,為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讓人民群眾在“詩意棲居”中共享民生福祉、共創美好未來。
讓這樣的綠色美景常見常新,需要從娃娃抓起。省黨代表、連云港市蒼梧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戴詠芳表示,環保從娃娃抓起,低碳從校園先行。要加強環境設計建設,打造生態實踐基地。下一步,將在已有綠化的基礎上,繼續對校內的綠化建設進行升級,建設好校園“小農場”“百草園”“童牧園”“科學氣象站”,努力做到人人有綠化場地,班班有實踐場所。豐富實踐探究活動,提高生態意識。未來,將立足校園陣地,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綠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綠色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利用每周的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會、校園網或是校園廣播站學習宣傳環保知識。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增強師生愛綠、護綠意識,在每個人的心中播下一顆愛護生命的種子。將綠色低碳的要求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活動體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推進科技創新活動,踐行低碳生活。打通各類學科課程,創建生態課堂。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打通各學科課程的壁壘,創建生態文明課堂。各科老師從本學科出發,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環保教育素材,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并在每年的探春、品秋等活動課程,將環保教育融入到實踐活動之中,讓孩子們意識到大自然與人類相互依存的關系,主動擔負起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小公民職責。 (□ 周瑩)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