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集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西北歲月》正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等多個平臺熱播。觀眾在感動與崇敬中重溫崢嶸歲月,感悟信仰的光輝。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西北歲月》首播當天收視率為2.904%,播出第二天收視率超過3%,開播以來在電視大屏累計收視4.62億戶次。今天,我們為何重溫西北歲月?電視劇如何真實還原革命歷史和革命先輩的精神風范?在用影像打通時空隧道、與歷史人物對話的過程中,主創團隊經歷了哪些磨礪,又有哪些故事觸動心底?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苦難輝煌奮斗歷程的深厚積淀。一部電視劇,何以扣動心弦、觸動靈魂?以藝術的手法對思政課進行了創新,讓新時代青年在沉浸式學習中,更好地穿越時光,回望那群在西北追求革命理想的年輕人,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不斷引導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用紅色資源拓展“大思政課”建設路徑。思政課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環,要避免思政課“干巴巴”,就需要與時俱進,善于利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傳播,調動青年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把“紅色種子”播撒進青年的心中,讓革命史成為思政教育“活教材”。從1927年開篇到1952年結束,電視劇《西北歲月》描繪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之初4個歷史階段。豐富的紅色資源,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也是思政課的重要素材,讓思政課既接地氣又聚人氣,更能在重溫那段“青春奮斗”故事中,更好地引起共鳴,引導新時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
以藝術活水澆灌思政創新之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引導青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就需要形式新穎、內容鮮活、入腦入心的思政課,不僅能激發學習的興趣,也能“叫座又叫好”。通過一部劇,讓青年上一堂光影里的“思政課”,用藝術活水澆灌思政創新,在可聞、可觀、可感中,讓思政教育變得有意思、有溫度、接地氣,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讓青年領悟革命的思想力量,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在“雙向奔赴”中提升到課率、點頭率、轉化率,更好地帶來人生啟迪、智慧光芒和精神洗禮。
以紅色影視點燃愛國激情。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要讓愛國之情如熊熊烈火,燃燒在每一位青年心中,就要讓愛國情懷融入青春血脈,以紅色影視為“媒”,以藝術形式深化知識學習,為青年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重溫紅色記憶,傳承愛國精神,凝聚奮進力量。以紅色資源賦能“思政課”,增強新時代青年時代使命感、責任感,牢記革命歷史,繼承光榮傳統,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把“愛國、報國、強國”鐫刻在心中,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揮灑青春,做堅定的追夢人、不懈的奮斗者、勇敢的搏擊者,與祖國發展并肩前行。
思政教育既要心懷“國之大者”,也要關注“關鍵小事”,充滿人間煙火氣。思政課是“一束光”,既為青年驅散“黑暗”,看到更多光亮,也為青年指明“方向”,讓他們找準前方,方能讓思政課“看在眼里、記在心中、行在路上”,激勵新時代青年“挺膺擔當”,在祖國大地上鐫刻拼搏進取、銳意創新、一往無前的青春足跡。(李茜)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