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一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國內外多地旅游照片,引發軒然大波。經調查核實,浙大取消方該學生的受助資格,停止對其資助。這一事件,無疑讓公眾對高校資助金使用的合理性、公正性產生質疑。如何管好用好這筆錢,是當前教育部門和高校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資助金是國家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出臺實施一項利好政策。多年來,國內各大高校通過有效落實這一政策,幫助了一大批困難學子順利完成學業,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高校對資助金申報、審核、發放等環節,存在把關不嚴等情況,也有個別學生無視紀律,提交造假材料冒領,這就造成了“領資助金的學生不貧困”等亂象。
資助金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亂象,不僅讓真正貧困的學生寒心,讓象牙塔的純潔形象受損,更是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正義。大學其實是一個小社會,是廣大青年學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不去對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進行有效治理,勢必會影響青年學子作出正確價值判斷,進而會污染校園的良好風氣,最終影響校園和諧穩定。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資助金是他們完成學業的信心和勇氣的支撐。要想把好事辦好,首先主管部門就要建立完善科學的評選標準,建立監督和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學生情況,確保資助體系更加透明和公正。高校也要嚴格落實資助金使用政策規定,創新應用大數據等手段,做到精準研判、精準發放,確保讓優秀的貧困生能夠獲得應有的物質支持。廣大困難學子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與感恩意識,養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以優異成績回報各方面的關心。
浙大貧困生事件應成為一個契機,促使教育部門和高校反思并完善資助體系。只有通過更加科學、公正、透明的管理和評選機制,凝聚各方合力、營造良好氛圍,才能更好保障每一筆資助金,都能真正幫助困難學子,促進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成長為有用之才。(李云)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