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很多業務部門在檢查評比中也引入“留痕管理”,作為衡量基層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然而,本該起到印證、輔助作用的“痕跡管理”,在一些地方卻喧賓奪主,異化成“痕跡主義”,讓基層干部疲于應付,擠占了抓工作落實的時間和精力。前段時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決定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這對基層和基層干部來講絕對是一個福音,但“痕跡主義”流弊已久、危害至深,要真正減下來,還得下足硬功夫。
杜絕以調查研究掀起“留痕”攀比風。業務部門展示調查研究工作,你的材料用普通A4紙,我得用彩打加塑封;你用PPT,我用航拍和視頻;你辦座談會,我就要籌備個高峰論壇,政府機關成了新媒體廣告公司。甚至有的下鄉干部反映,自打入村以來,天天坐在辦公室圍著電腦打印機轉,皮膚沒有曬黑反而捂白了;有的“第一書記”,下鄉進村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村民合影,到各種扶貧項目現場合影,此風一長,竟愈演愈烈,完全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在基層工作中,為了增加工作的公開性和可溯性,將必要的、關鍵的、重要的資料歸檔,客觀反映日常工作的軌跡,也可通過及時總結提高管理效能,牢記工作實效是主、保存資料為輔,切不能本末倒置,舍主求次。
杜絕將政務APP淪為“秀場”微平臺。據了解,基層的很多干部的手機上普遍裝有七八個工作APP和二三十個工作類微信公眾號,每天若要認真完成APP上的“留痕”任務,要耗費1-2個小時左右。同時,各地政務APP過多現象也普遍存在,把政務APP降格為“指尖上的打卡機”,為工作“留痕”服務,最終政務APP淪為“秀場”,“干得好的,不如秀得好的”,偏離了結果導向,更偏離了價值導向。要避免政務APP、微信公眾號淪為形式主義的服務工具,一要糾正政務APP同質化的問題,二要清理“僵尸”或“空殼”政務APP、微信公眾號,三要合理地使用眾多自媒體等社交網絡工作,做好資源整合,應把線上的APP與線下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鼓勵基層干部真抓實干。
杜絕任考核評價滑向“四風”高風險。細究“痕跡主義”成因,病根還是在上級主管部門,如果上級部門考核評價工作只是走馬觀花,唯“痕跡”論英雄,重形式輕內容,重紙面輕實效,就必然會讓痕跡管理變味走調。“一人干、三人看,還有七人在指點”“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上級單位的檢查考核名目繁多、頻率頗高、多頭重復,就會導致下面的基層干部疲于應付、留下各種“痕跡”,不僅會占用基層干部大量時間、耗費其大量精力,還會助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改變對痕跡主義的依賴,就需要改革主管部門的考核評價機制,簡化評判流程,實施過程化考核監督,降低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和暢通群眾反饋信息的渠道,以群眾獲得感作為評價標準,痕跡主義自然就會退潮。(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