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周瑩 連科)近日,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科技廳聯合發布《關于確定2018年江蘇省“雙創計劃”科技副總入選對象的通知》,我市40多名科技副總入選該名單。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科技副總已經成為我市柔性引才的重要方式,這些科技副總到來不僅給企業帶去了項目,還給企業帶去了人才。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創新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城市發展需要創新,企業發展更加需要創新。而一切的創新都必須依賴于人才團隊。作為科教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連云港面臨企業轉型和規模擴大的雙重壓力,為此更加需要通過引進人才來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
企業發展遭遇“人才虹吸效應”
對相對落后地區來說,發達地區在產業、人才等方面具有“虹吸效應”。過去人們說的更多是產業的虹吸效應。其實當下,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的“虹吸效應”更加值得關注。
“人才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發展重要因素。”港城某醫藥企業相關負責人坦言,雖然每天都天南地北地去招人才,但是因為區域因素,留下來的人才并不多。
我們的區域究竟出現了什么問題?業內人士分析,首先連云港位于蘇北地區,地區基本工資要低于蘇南、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很多年輕人在連云港企業積累一些經驗后,往往會“跳槽”到一二線城市,尋求經濟收入躍升。其次因為城市公共配套能力比較弱,年輕人的生活成本比較高,工資和生活費用難以平衡,也導致了一些年輕人外流。再次,連云港整體工業水平程度不高,信息交流不暢,人情辦事的思維依舊存在,也影響了年輕人對城市的歸屬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市也在積極作為。創業者仲文玉對此感受頗深。她告訴筆者,這幾年,連云港行政審批效能在不斷改善,城市形象也在不斷刷新,大家生活也更加方便了,創業的氛圍也越來越好。
專家表示,當前,我市要建立人才需求預警機制,及時根據企業需求發布城市人才需求榜,為企業招攬人才。其次要建立標準、法治化行政標準,即破除人情辦事,讓規范辦事成為城市的主流。再次,我市要加快人才貼補政策制定,構建人才洼地。
基礎人才培養刻不容緩
企業發展就是由高級管理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基礎產業人才組成的。其中高級管理人才和高層次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地區。企業一般通過柔性引才的方式招攬這批人才。而基礎產業人才則需要地方發力。
根據產業發展制定人才政策。目前我市確立了區域發展的主要產業方向為新醫藥、新材料和臨港產業3個重要的產業門類。分析這三個產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三個產業需要的技術人才并不是簡單的操作工,而是同國際標準接軌,可以熟練掌握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級藍領工業。一位企業負責人感嘆地說,雖然連云港也有職業教育,但是水平都不高,這就造成了連云港現有的職業教育同企業需求之間存在脫節。我們希望連云港本土的高等教育能補齊這個方面的短板,即在淮海工學院的學科設計中,加入城市主導產業急需人才專業。例如檢驗檢測人才、工業設計人才、環境工程人才等。
要加快研究生院引進步伐,重點園區要聯合行業資深高校建立產業研究生院。目前我市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開發區、徐圩新區和高新區以及各縣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長期以來,我市通過產學研合作,提升這些工業陣地的科技能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市大多數園區都有產學研的平臺。這些產學研平臺在集聚創新力量、推進創新項目上也起到一系列作用,但是因為缺乏人才,一些項目也存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為此,我市應該在這些園區建立產業繼續的研究生院。現在雖然不太提倡外地大規模辦學,但是我市可以通過建立研究生院的模式,破解產學研合作人才尷尬。此外,我市還可以聯合行業組織、學會在連云港建立相關的培訓機構,為企業提供人才。
留才關鍵要“暖才”
在蘇南采訪時,筆者聽到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引才就是“留才”。例如在蘇南很多城市都有專門的人才表,這些人才表通常是由教育、科技、人社等相關部門數據匯總而編寫,其中詳細記錄了考入外地重點院校的本土大學生的名單和家庭住址、所學專業等信息。每年這些部門都會定期上門慰問這些在外的學子家庭,聯系感情,增加他們對家鄉的歸屬感。而在蘇北一些城市,則會對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給予一次性的獎學金。
業內人士表示,留才就像招商引資一樣,只有留住本土培養起來的企業,才能更好招引外地企業。而留才最重要的就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即“暖才”工作做好,做扎實就是最好的留才。
當然,留住人才不僅需要留住本地人才,還要切實給人才解決事業平臺和生活供給服務。首先我市要加快產業發展,為人才向我市聚集打造事業平臺。其次要拿出社會最重要的資源供給人才。例如我市可以拿出連云港最好的地塊,高標準建設人才房。加快高端涉外醫院、學校和幼兒園配備,讓高層次人才可以在連云港享受不亞于大城市的社會供給。此外,我市要建立人才培訓的體系并經常承接產業高端論壇,確保人才可以在連云港得到學習交流的機會。